大猩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来看看ldquo [复制链接]

1#

“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驱动力。”

越来越多的朋友,或多或少出现了以下的状况:长期失眠、感到孤独、觉得自己不够好、突然之间脾气爆发、…而大部分时候,他们都知道,是自己让这一切发生的。比如,明明知道要早睡,却习惯性地刷手机到深夜,明明知道要跟爱人搞好关系,却总在找对方身上的问题,挑毛病发脾气,明明知道要减肥,却停不了高糖高脂的食物…

我们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开始生活,为何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却又固化在某种“破坏”这种美好意愿的行为中呢?这种“习惯性”的行为,真的难以改变吗?

跟大家分享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一个人先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经过白纸的成年人和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一样平滑。

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完成,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

几乎每时每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这些需求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下一个需求就会产生。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里总结的一样,人类第一需求是生存,当吃饱穿暖的需求满足后,第二需求就会浮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需求也是排着队等待被满足,但迫切的往往会优先插队。

比如,你正在餐厅准备吃饭,但突然客户打来电话,于是你会先去处理客户电话,把吃饭的需求放在了后面,此时解决客户的问题成了第一需求。

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着转向下一个需求,这一机制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心灵的所有领域。因为“迫切的”需求常常在插队,所以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有很多需求被不断滞后,未被满足甚至被渐渐遗忘。

然而,即使被遗忘,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却并不会消失。它们,会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

例如,昨天晚上你错过了一次重要的约会,原本你计划了很多话想要告诉对方,但因为没见面所以想要表达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于是,今天的整个白天,你都在想着,什么时候可以把你放在心里的那些话传递出去,你的注意力已经被分散到已经过去却尚未解决的问题上。

我们将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称之为“未完成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如果发生的越早,比如小时候,在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初期,就更会对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即便我们成年后,面对和过去相似的场景出现时,我们的情绪状态也容易重新被拉回那个“未完成的事件”中,我们的言行也会因为这样的情绪状态而被无意识的影响着。也有人称之为生命的码头事件

举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小时候父母常常不在身边,寄养在姑姑家,姑姑每天跟她的孩子一起睡,自己则是一个人睡一张单独的小床,她很羡慕。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她没被满足的需求:她也想要和母亲一起睡。长大后,这位女士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一直跟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还因为此跟老公也分房了,夫妻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是这位女士想要完成自己被母亲陪伴的需求,但因为时间的推移,已经无法还原过去的场景了,内在需要想要被满足的强烈渴望就在今天演变成了“我来扮演母亲陪伴孩子”的现状,而在此过程中,案主会无意识的忽略当下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比如我的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我的这种行为,是否不利于和老公的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男士,家里长辈非常严厉,自己从小几乎是被“骂”大的,很少得到表扬。长大后,他面对自己的下属、孩子、家人,也同样非常严厉,不仅喜欢对他人“批评教育”同时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这个案例的背景是,这位男士小时候想要被肯定的需求是没有被满足的,而长期处于被批评的环境中,幼小的心灵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情绪上的失落和痛苦,于是只好本能的忽略和逃避这种“需要肯定”的需求,长大后面对类似场景时(比如看到他人有被肯定的需求时),他容易直接继承父辈的模式,无意识的认为批评或不满足对方才是正常的,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想被完成的内在渴望,会以另一种模式呈现:“被肯定”=“不能被否定”,所以,当他人给他建议时,他会以为对方在否定他,而容易生起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

这种时候,如果给这位男士的建议是理当“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有用吗?道理都懂,但效果可能并不好。

对上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和这位男士,即便有机会认识到这个事情的源头在哪里,但如果并没有去做需求“完整”的功课,头脑层面的认知,也仍然很难彻底改变个人的行为模式,甚至有可能还会引出其它更多的隐蔽的需求代偿行为。我认为更高效可行的方法是,找专业的咨询师做个案或参加工作坊,从当下的事件探索童年时期的需求,看到并为过去未完成的需求画一个句号,从生命中旧的码头松绑,重新出发,轻装上路。

(图为年3月在重庆举办的生命码头课程现场)

往期推荐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你的孩子却并不听你的?

如果能安全又有“边界”的释放愤怒,你将更真实的“温柔而坚定”

孩子竞选班长要家长给全班同学买礼物,父母应该答应吗?

孩子没有被邀请参加生日聚会,家长应该怎么做?

放手还是控制?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探索这个世界

扒一扒他们说的“洗脑”课程是个啥?

欢迎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