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承认吧,你这辈子根本不太可能嫁给爱情 [复制链接]

1#

董花生的影评,一贯的风格就是“把人往沟里带”,事先说好了,这又是一篇负能量爆棚的影评,心里有事儿的别往下划拉,出事儿别怨作者。还有,用东北话可劲儿念出来,带感。

说到这个电影啊,这个爱情片,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可以说,没有谈恋爱情节的电影,在现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中,是甭想见到了。

憋管你啥类型的电影,反正演到一多半,男主人公十有八九就跟女主人公噼里啪啦亲上了,再过激一点的,例如《杨贵妃》,直接在马背上十八禁了;含蓄一点的,诸如各类青春片,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打掉了。

但一般类型的片子,必然要填进去大量动作、悬疑、喜剧元素,90来分钟,顾得了头顾不上腚,自然,爱情的戏份就要削弱。

所以现在的片子,都是男人帅,女人骚,对视一眼就中招。三分钟搞定邂逅与房事儿,剩下的时间主要看子弹和嘴炮。

又要看机关枪突突,又要看床上突突,真是难为我们这些编剧了。

与爱情片比较接近的,是青春片。

青春片,一般都是以成长经历或者是历险为主题的东西,爱情算是比较重要的副线,很多著名的青春片,爱情都是主人公成长的关键点。

但是你也知道,南橘北枳。啥玩意到了中国这片魔土上,总会变味儿。

好好的空气,飘到北京就变成雾霾了;好好的说唱,到了东北就变成喊麦了。好好的视觉系摇滚,到了安徽,就变成非主流杀马特了。

环境到这儿了,你说青春片能独善其身么。

所以啊,你看看中国的青春片,医院的代名词儿了,突然出现个软广硬广啥的也不感觉稀奇了,猛地遇见一个不打胎的,一激动都敢给打8分了。

这还是表面上的问题。骨子里的呢,是咱这儿的青春片啊,就是小鲜肉的超长MV,90分钟全靠ci个大脸,站着就把钱挣了,粉多人傻速来啊。所以干脆不用讲逻辑了,所有的剧情,都为了展示那张逼脸做准备,啥情节能°无死角展示那张大脸,就写啥;啥情节能让男主人公脱了衣服再穿上,再脱了再穿上,再脱了再换个赞助商再穿上,就咋写。

爱吃屎嘛,喂你吃个够。

我们还设计了惊险刺激的转折,怎么样,屎里还有玉米粒呢。身为粉丝的你赚到了吧?

国内现在基本没有纯粹的爱情片了,就算有,也是像《杨贵妃》这样以卖肉为卖点的片子。

爱情片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观众不咋看。因为光看小鲜肉脱衣服就够了,看啥爱情啊?有啥好看的?照照自己那张三本脸,吴亦凡从你身边路过七八十遍都拿你当空气。

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青春大家都有,爱情可未必。

你没有爱情,感同身受个毛。

这话没毛病。青春嘛,也许你没开过飞机,撞过月球,没身家百亿开着法拉利在西单门口拉稀,也起码进过夜店,去过KTV,吵过架,骂过娘,出过走,打过架,再不济你还在网吧里点过泡面刷过流星花园吧?这也是青春的一部分。

但爱情可没多少。平心而论,亚洲人吧,平均颜值比不上白人。你看看每个班里那一多半不整容就没法看的脸,想想你要捧着这样一个face说我爱你,那还不如回家跟哈士奇乱伦呢。中国即便男女比例异常不均衡,仍然有大把大把上千万的女性单身,为啥?

无他,磕碜。

郎才女貌,男的丑点不怕,只要有钱;但女的丑了,真完犊子。世界就是这么残酷。你可以说我言语过激,但你也没法忽视这残酷的现实。

插一句话。动物学家在研究大猩猩的时候,发现,有些雌性大猩猩,会为了香蕉,和雄性猩猩交尾。可以说,为了钱产生的爱,是灵长类特有的。所以男人有钱,肯定能找到老婆。

小白鼠在交配的时候,雄性会专心致志,对食物不为所动;但雌性一旦看到食物,撒丫子就跑,见东西就吃,根本不管后面那雄性。说明啥?说明女人迟早胖在那口吃上。

所以对多数人而言,爱情是根本没有滴。多数人都是迫于社会分工和舆论压力,乃至家庭和生理需求,配对配到了一起。一开始也都幻想找范冰冰当老婆呢,女的也一直意淫有一天吴亦凡能救她于苦海,没想到日子久了人也会成熟的,慢慢地也就不做白日梦了,开始忽悠自己的灵*,告诉你对面这个搓比就是爱情。

然后就假装幸福的步入了婚姻殿堂,没几年,男的有钱了外面找小的,女的胖了丑了被人嫌弃了;男的跑夜场送花穿阿玛尼,女的要车要包使劲作妖,最后要么好死不如赖活着,要么一拍两散各过各的。不然咪蒙为啥改写《致贱人》之后一下就涨粉了呢?说白了,还是过的惨兮兮的人多,过的幸福的人少。

你看看那些身边过的幸福的,敢说是真爱的,哪个不是长相起码过关,身价最少百万,再不济也是硕士学历,双方智商均值一百三。

贫贱夫妻百事哀,越丑越作越埋汰。

再插一句,国人年收入超过12万,就已经是超高收入了。你想想,这底下埋的多少人。

所以,北上广深的小白领们看《OneDay》这类爱情片看的哭鼻子哭的稀里哗啦的,被里面幸福的爱情和邂逅感动的一塌糊涂哭的直不起腰来。以为其他的中国人也能和你一样,被里面真挚的感情所折服。

你想多了。结果搁大屯镇下里巴乡公映,十分钟两千村民都跑干净了。

看不懂。不是一个宇宙的。

那种白领们、社会精英们认为的爱情,跟广大老百姓口中的爱情,根本不是一个玩意。

一个叫“钦慕、喜爱、性吸引、互补、理解、互动、成长、自由、认可”的爱情。

一个叫“想生孩子就必须得找个媳妇”的爱情。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

为啥国产青春片那么烂,还一直赚钱,一直有人看?

因为,那就是多数人的青春。

起码,是他们幻想中,想要的青春。

他们不想要你们小白领那一套虚的,他们只想把tfboy的歌扭到最大声,然后结结实实跟吴亦凡打一炮。

--------正式开始的分界线--------

广大粉丝看到这儿肯定又要骂娘了。

你个垃圾编剧,咋又推荐烂片,硬要把观众往沟里带啊?

不好意思,都别动,听我说。

不要以为这个片子评分低,就觉着烂,其实一点都不烂。

可以说,这部片子,是这五年内,我看过最好看的国产爱情电影,没有之一。

不给你瞎扯,直接说要点:

1

真实可信,所有的人物,设计的都非常丰满可靠,且富有延展性。

一般家里老人都喜欢让孩子穿毛衣穿秋裤,为啥?

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暖气,没有车和这么多的大型建筑,所以天天挨冻,习惯了一辈子了。

但现在,只要有你有车,外面零下三十度,你穿半袖开车出门也一点问题没有。一路地下停车场+汽车暖气,根本冻不着人。

这世界早就变了。

我经常见到一群倚老卖老的人,自以为他们的生活才叫“生活”。

生活个屁,谁都有生活。别人的生活你又没经历过,你怎么知道不如你的精彩?

农民知道怎么种地就牛逼了?就是生活了?那你会写代码不?会拆电路不?

动不动拿“生活”当口头禅的人,都是自卑病到骨子里了。

生怕别人把他的生活经历比下去,怕人瞧见他生活的破绽,于是赶紧先给自己的“生活”贴个含金的标签,站在制高点上,抱棉被自我取暖。

张口闭口年轻人喜欢这个那个的,没有一个是年轻人。

这样的酱缸里,你写爱情片?写个毛。

您有爱情么?见过么?长啥样?

谈过几个对象?怎么搭讪?约会去哪儿?注意什么礼节?现在女孩喜欢什么?什么类型的女孩用什么手段?吃饭时候点菜应该注意什么?

看看现在国产爱情片里面狗血的桥段就知道了,诸如《青春期》《匆匆那年》这些个编剧,肯定是个单身狗。就算找,也肯定也找不到个正经姑娘。没爆发前只能娶个农村媳妇,爆发了兴许找个整过容的外围,正经家庭好的学历高的白富美一辈子也看不上这种垃圾。

从写在电影里那种拙劣的爱情桥段来看,也是编的辛苦了。

不真实,怎么能让人喜欢看?

写爱情片,起码,得真。

真实的细节积累够了,就变成了好。

一不真,二往上堆狗血情结,怎么可能好看?除非你自我陶醉到不行,天天就你厉害,那你说好看就好看。

《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一点就做得很好。很真。

预想让两个人恋爱,先得竖起两个人物来。

得让人像人,才能驱使人去恋爱。

怎么塑造人呢?两个小鲜肉怼屏幕上咔咔打光?这叫塑造人物?

塑造人物可是门儿大学问。对话、眼神、手势、着装、行为;喜欢的物件,工作的状态,应对不同状况的反应对比,这些东西,能让一个人立起来。

素材合理,量的积累,人就丰满起来了。

比如吴秀波塑造的这个角色。

胡子拉碴,宅,内敛,不爱说话。这谁他妈都会写。

光这些还不够,称不上丰满。

得让他时刻插着手,习惯性的低头,看人绝不盯着人看,扫一眼眼神就避开;穿格子衬衫,高级灰色衣物,像医生一样习惯性的打领带,说话声音始终保持同一分贝,遇到的事儿越大,声音越小,越镇定。

你看,一个理科内向男跃然纸上。

有些人问啊,这是细节越多,是不是人物就越丰满呢?

不是。但凡是上过一本人的人都知道,事物不仅要分两面,更要先分主次。

主次不分,你光堆细节,堆半天也是抓瞎。

比如,你写一个理工男。

梳一个古装头,穿带扣长衫,养乌龟,吃素食,女朋友死了,穿着最好兄弟送的衣服,三年前见过撞死女友的肇事司机,眼神凌厉,喜欢zippo打火机。

看到没?有屁用。不像。

这要丢三流警匪片里,兴许观众会把他当做男二号。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作者,我不知道是谁,但是起码是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详实的记录的人。无论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外貌刻画,还是对职业的细节描写,无一不准确真实令人信服;在准确真实的基础上,填充了大量合乎逻辑且符合其人物性格以及职业特征的细节,令人物形象异常准确丰满。

再举个例子。

医院心外的医生,去了美国拿绿卡,但是没过医疗资格考试,只能去实验室打工,没法当医生。虽然很清闲,但是收入低了;同时,他的前妻收入不错,这就造成主人公当小白脸的窘境,在传统的汉族家庭里,这种情况非常伤人士气。

而男主医院的过程中,对病情和救治流程的描写,基本准确到医生都挑不出毛病。其中一句吐槽:“我曾经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看的都要多”,一时间,被不少大夫奉为圭臬。

很多人看不惯这部片子,说这部片有些假惺惺的。为啥一个医生能这样穷呢?为啥小三就找上他了呢?他们咋就能爱上呢?

但是,我所在的环境里,对这部片子评价之高,难以想象。

因为家庭的缘故,身边有大量的医生和留美的科研人员,他们看过这部片子后,纷纷表示,这部片子对于留美科研人员,尤其是医学人员的心理状态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小三在美国单独产子,心理生理压力巨大,容易发生感情依恋这种心理状态,都很灵巧的捕捉到了。

他们写的,能够的得到真实中人物的赞许,这就是真实。

如果你觉得不真实,那就不是这个片子的问题了。

要不请伟大且自负的您,反问一下自己呗?

2

对话场景扎实,内容丰富,节奏轻松,情绪铺陈到位。

前面讲过,对话是塑造人物很重要的一环。

片中基本很少出现很脑残的台词,令人惊异的是,本片,做到了很少片子能做到的一点。

“语言风格统一”

额……原来我的要求已经这么低了吗。

起码,你在读他们对话的时候,不会像是看国产剧那样,一会感觉是郭敬明写的,一会感觉是南派三叔写的,一会感觉是枪手写的。而且这三个,小学语文都没过关。

影片的节奏也是一大亮点。

这部片子的节奏很慢,但是,并不松。

轻松地情节内,会包含很巨大的信息量。即便没有飞车打斗,也能比较好的抓住观众的情绪,用语言和细节乃至逻辑去勾搭观众的视线。

整体没有国产剧那种动不动紧到讲不清楚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大片大片不知为何的留白。

剧情是非常平白无奇的,无非是小三插足,找到真爱,在真爱的感动下找回自我,改邪归正。

但是每一处细节,都能轻轻地打动你,让你能够平静下来,去感受并感触。

这种细节上的滴水穿石,非常的有趣,只有进入这部电影,才能体会到。

虽然应用了“小三”这样三俗的设定,但是,看完它。

你会发现,一点都不俗,一点都不俗。

3

总结

从影片一开始,那布满噪点的航拍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

这是一部电视剧水平的电影。

至少从摄影的角度讲,这就是美剧的平均水平。

但是,讲问题,要看环境。

放在国内,这就是一部扎实不做作,稳扎稳打的电影。

在国外是矬子,放回来是丹顶鹤。

看看周遭一大堆稀里糊涂,自认为很生活很现代年轻人很喜欢的电影情节,再回头看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真诚、真实、细致的内容,完全是呈碾压的态势。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是孤立的。

我们没法去说服另外一个人,谁的世界更美,谁看到了更好看的风景。

你也没必要。

如果你喜欢《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真实与细腻,那你就喜欢吧,我和你一样喜欢。

如果你不喜欢《北京遇上西雅图》,那也没关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祝你在小时代里过得快乐,祝你翱翔在琅琊榜的天空里,跟吴亦凡结结实实的打上一炮。

在现代国产片的语境里,好好的把故事讲明白了,逻辑捋通顺了,情节设计的像个现代人了,瞎几把扯淡的情节别几把写了,就是对电影最起码的尊重。

别天天叨叨青春、青春,春你妈;别就逼逼挣钱,没钱盖祖坟了?别动不动IP、IP,好莱坞都不说IP,你比好莱坞都厉害?

老老实实的,都别蹦跶,走还没走好呢。都以为自己扬名立万了。厉害的把你。照照镜子。

让明眼人看看,你是不是瘸着呢?

讲一堆段子,你看看谁笑了?

吹一堆牛逼,你看看谁信了?

整一堆明星,准备上奥斯卡了?

没病你就走两步,跑啥,上天呀?

拍你妈青春爱情,再拍都死妈,滚。

文字

董花生

编辑

鸡婷妹妹

-END-

-互动話題-

你的青春里,曾遇到过爱情吗?

大家还喜欢看这些往期文章:

这部满口京片儿的电影,竟然是一个外国人拍的

这是一篇专门给男孩子看的影评,女孩子勿入

导演北野武开枪行凶,重伤多人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