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先天条件与后天环境,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因素究竟是什么?各种教育理念纷繁复杂、乱花迷眼,其背景与逻辑是否有章可循?家长在日常教育中,又该相信什么样的教育理论?4月23日晚,在青浦平和的“山峰讲坛”上,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平和教育集团总经理、民办平和学校总校长万玮,受邀为老师、家长带来了一场关于“成长影响”主题的演讲,为在场的听众追根溯源、抽丝剥茧,探寻有益于孩子发展的教育之道。
年3月的一天,上海某区有一位妈妈,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与儿子发生冲突,一冲动,竟然跳河轻生。所幸因为穿的衣服较厚,没有很快沉下去,被迅速出动的消防队员救起。
我读这个新闻时,想起一个笑话:有人跟老师说,要对班上的一个问题儿童好一点,因为孩子的家庭是破裂的。这位老师说,我完全理解,哪个家庭摊上这样的孩子,都会破裂的。
许多年轻家长被孩子的教育所困扰。有些人家,父母根本不管孩子,孩子却成长得很好,家长还被老师邀请去学校介绍经验;有些人家,妈妈全职,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却经常鸡飞狗跳,矛盾不断,家长与孩子相看两厌。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孩子是前世种下的因缘,有些孩子是来报恩的,有些孩子是来报仇的。
玩笑归玩笑,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要认真对待。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一个长期以来的争论:基因与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园丁与木匠》,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这个书名就很能说明问题。园丁与木匠是两种职业,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养育风格。园丁是把一个花园打造成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木匠则是把一堆木料打造成自己想要的物品。
园丁型家长支持基因决定论,木匠型家长支持环境决定论。
01
环境决定论
我们先来看环境决定论。这个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的年代。
认知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白板说”,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说:“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
洛克有一本很经典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其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在书里,洛克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培养绅士的主张。婴儿既然是白板一块,当然可以培养成我们希望的模样。
“白板说”更古老的源头可能来自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他写道:“假定人人心中有一性质优劣不等的蜡版,这是司记忆之神——诸穆萨之母——所赐予的。感觉知觉,欲记之于心,则在此版上留下印迹,如打印一般。”
心理学领域有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流派,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现代认知等。各位可知道今天的学校教育主要遵循的是哪一派的理论?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嘴上讲的是“人本主义”,实际做的却是“行为主义”。
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在书中,他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经典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凭借这本书,拉尔夫·泰勒被尊奉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今天,教师教学都要备课,备课要有教学目标,要分析重点难点,复习有提纲,教学考试月月清,周周清,日日清,赏罚分明,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考高分。这都是行为主义的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于年率先提出的。华生曾经放出一段豪言,与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可以一拼: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我承认这超出了事实,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
平和中层团队每学期都要集体学习几本书。我记得大约十年前,我们曾学习过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名叫卡尔·H﹒G·威特。
那个年代比较推崇天赋决定论,也就是基因决定论,就如同中国人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卡尔·威特不信邪,生出了儿子小卡尔·威特后,决定在他身上做实验,为其制定了系统的早期训练方法。
小卡尔·威特果然如有神助,很小即通晓法语、意大利语,9岁开始阅读《荷马史诗》,10岁便进入大学,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3岁在大学任专职教授。老卡尔·威特将自己教育儿子的过程和方法整理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于年出版,成为今天被引用最早的早期教育文献。
行为主义者在我们的教育中无处不在。
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会用金钱作为奖赏与刺激。如果孩子对金钱感兴趣,这种方法就很有效。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个孩子开学后突然异常努力,本来是班级倒数,结果期中考试考进班级前十名,原来他想让妈妈买一个玩具,妈妈说,考进班级前十名就给你买。没想到这孩子对玩具的渴求异常强烈,奋发图强,竟然真的做到了。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妈妈食言了,后悔提出的要求不够高,竟然让儿子轻易实现,于是耍赖,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儿子很生气,表示对妈妈再也不相信了,成绩一落千丈,比起点还要低。
这些年,家庭教育中的“虎妈”、“虎爸”层出不穷,所用的手段无非就是行为主义者常用的奖赏与惩罚。言必行,行必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胡萝卜加大棒,这是行为主义者的信条。
我问在座的家长一个问题:你会打孩子吗?坚决反对的举个手。
一个熊孩子从28层的高楼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所幸未造成人员伤害。家长在业主群里道歉,并且晒出了打孩子的照片。业主群里意见出奇地一致,没有人说打孩子不对,相反很多人说打得好,这次不打,以后还不知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就支持打孩子。不但打,还要打得狠,让孩子怕。她在窦文涛的一档网络聊天节目《圆桌派》里说: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李玫瑾教授是环境决定论的坚定支持者,在网络上,她有不少拥趸。
对行为主义理解最深刻的要属马戏团的驯兽师。他们能让狗熊骑车,能让狮子钻火圈。我看马戏表演的时候就在想,这些驯兽师可比我们很多教育者的水平高多了。如果他们改行做老师,一定能把孩子训练成各行业的高手。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读过的各种家教书籍,如果冠之以“方法”、“手册”、“训练”之类的,多半是环境决定论。例如,前段时间我就读过这样一本书《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30天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这类书籍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讲理论更讲实践,可操作性很强。
02
基因决定论
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的就是基因决定论,或者说遗传决定论。
两个双胞胎,一个在纳粹家庭中被养育成天主教徒,一个则在特立尼达的犹太家庭接受犹太教教育。当他们在明尼苏达实验室相遇时,居然都有一系列相同的爱好。
比如,他们都穿着有肩章的海*蓝衬衫;都喜欢把奶油面包浸泡在咖啡里;手腕上都戴着橡皮筋;都要在使用抽水马桶前后各冲一次水;甚至都喜欢在拥挤的电梯里打喷嚏惊吓其他人……
这是史蒂芬·平克特别喜欢的一个例子。平克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与科普作家,他写过一本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完全否定了环境决定论所信奉的“白板说”。平克指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特性是基因而不是环境决定的。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出版代表作《社会生物学》,直接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社会生物学”,研究一切动物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威尔逊是一名生物学家,却尝试将生物学理论引入到社会科学中。举个例子:生物体有细胞、组织与器官,如果把社会看做一个生物体的话,细胞就是家庭,组织就是阶级与种族,而器官就是城市与社区。
社会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是两条基本原理:第一,动物的进化不仅是生物体结构的进化,也包括行为方面的进化;第二,生物进化的主角都是复制基因,生物机体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每个生物个体都是昙花一现,只有基因长存。
别看自然界参差百态,生物体忙忙碌碌,背后的操控者实际上是基因。人类不过是傀儡而已,基因才是大佬。哪一天,基因认为有更好的生物体可以替代人类,会无情地将我们抛弃。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自私的基因》,与威尔逊的观点不谋而合。
威尔逊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社会主流思想是“白板论”。人们普遍认为,人主要受文化环境的影响,遗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恰逢越战末期,厌战情绪强烈,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居然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来基因决定人性的学说!威尔逊被扣上了种族主义的帽子,在一次学术会议发表演讲的时候,被反种族主义者当场泼了一盆冷水。一时大快人心。
人们很容易提出反驳:难道人的行为都是基因决定的吗?环境就没有起到作用吗?极端的基因决定论者告诉你:环境也是基因决定的。
首先,对你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不是就是你的基因来源?
其次,环境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你的选择来自于基因。例如,你的性格内向,就选择孤独的环境;你喜欢交朋友,但是与有些人话不投机,与有些人一见如故,选择哪些人做朋友也是基因决定的结果。
最后,你会影响环境。我们常说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见到一个人,觉得他是坏人,冷眼以对,那人自然对你也会很警惕;你若对那人报之以微笑,那人也会回报你友好。你所感受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
因此,环境本质上由基因决定。论证完毕,不接受反驳。
但是基因决定论也有一堆麻烦事要处理,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被引入到社会学领域,就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理论一度很流行,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达尔文主义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德国纳粹信奉的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种有优劣之分,劣等种族不配生活在世界上。纳粹以此理论来为种族清洗行为辩护。
被德国纳粹搞臭名声的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优生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计划生育的宣传语就是“少生优生”。优生学由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提出。当代有一位大家都知道名字的大佬,特别提倡优生学,他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过去几十年,比尔·盖茨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推广优生,比尔盖茨基金会捐了几百亿美金做公益,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疫苗研发,无偿支援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年的一次题为“创新到零”的演讲中,盖茨说:“如果我们善于运用新式疫苗,医疗保健及生育保健,我们或许可把总人口数下降10%到15%,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还是1.3%的增长。”
然而,这些年,比尔·盖茨在西方的名声越来越差。原因很简单,基因决定论*治不正确。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跟我谈到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她说,我读过一本书《穷人为什么穷》,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摇摇头,我没读过这本书。她果断地说,因为懒啊!你看有些年轻人宁愿啃老也不肯工作,挣一点钱就吃光用光。我说,你讲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更多的贫穷是因为机会不平等。有一些山里的孩子,如果给他们同样的机会,在大城市富裕家庭出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也会很好。
我那位朋友皱皱眉。她应该是一位基因决定论者,相信人天生就有分别。
偏向于基因决定论的家教书籍也有很多。例如我就读过一本《孩子:挑战》,作者提出,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冲突,都是“权力之争”。因此,父母要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权力,与孩子相处时,要想一想,如果面对的是朋友、同事、客户甚至领导,自己该怎么做。
03
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
基因与环境各执一端,越来越多的人则相信是两者共同作用。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相当复杂。
我自己经常有机会发表一些演讲。但是我对自己的演讲水平不是很满意,身边有些人演讲很厉害,我觉得他们是有天赋的。有一天,我无意读到一本书《感召力》,这是一本讲领导力的书,作者是一位世界级的演讲撰稿人,叫西蒙·兰卡斯特,但这本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让我对演讲技巧有了新的认知。
这本书说,要想讲话有感召力,必须要同时赢得听众的本能脑、情感脑与逻辑脑三部分。
大家看我今天来演讲,穿着正装,还打领带,看起来很有权威的样子,你们看我的第一眼,本能脑就被征服了;我在演讲中还用了好多故事,不少故事有画面感,能激起你的共鸣,你的情感脑也被我感染了;我的整个演讲逻辑性很强,有理有据,听起来很有道理,你频频点头,你的逻辑脑被我说动了。
我以前不是很理解有些网络剧,剧情离奇,漏洞百出,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观看。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网络剧《赘婿》,我就明白了,这种网络剧针对的不是逻辑脑,而是情感脑,甚至是本能脑。因此也被称为“爽剧”。不需要动脑筋,看着就爽。
高明的营销人员会娴熟地运用一个“3F法则”,即“Feel,Felt,Found”。举个例子,在座不少人第一次来到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可能还从市区赶过来,心里会犯嘀咕,怎么这么远?我如果是招生老师,怎么解决您的疑惑呢?我就运用“3F法则”的技巧。
第一步我会说,真的是远呢,不堵的时候,开车也得一个小时,的确不是特别方便。这就是Feel,感受,先认同对方的感受,让别人感受到安全,信任,针对的是“本能脑”。
第二步我会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也花了好长时间,不过等到这个学校建起来,校园这么漂亮,感觉还是值得的。这就是Felt,感觉,讲我自己的感觉,引导对方的情绪,和别人产生共情,针对的是“情感脑”。
第三步我会说,孩子如果来青浦读书,可以考虑来青浦买房子,青浦新城非常有投资价值。也可以考虑让孩子住读,平和年创办时,所有的学生都是住宿的,孩子非常自主独立,同学间的友情很好,周末与家长团聚,亲子关系也特别好。这就是Found,发觉,让别人发觉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价值,针对的是“逻辑脑”。
本能脑、情感脑、逻辑脑得出一致结论,那就愉快地决定吧!
西蒙·兰卡斯特的感召力理论来源于脑神经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完整的“三重脑”理论由美国著名脑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MacLean)于年正式提出,他认为人脑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爬行脑”,称为“自动控制层”,发育了有两亿年,负责心跳、呼吸等本能反应,不受意识控制,体现了人的动物性。
第二层为“古哺乳动物脑”,称为“边缘系统”,也叫做情绪脑,发育了1亿年,哺乳动物都有,主要负责情绪。
第三层为“新哺乳动物脑”,称为“新皮质”,也叫做视觉脑,发育-万年,是人类所独有的。负责语言、认知、决策、抽象思维等。
我对第一层有一个认知。大概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年过春节,大年三十晚上放烟火,我负责点火,点着后很久没动静,我走过去看,烟花突然喷发出来。我躲闪不及,大叫一声,跌倒在地。父母亲戚吓坏了,医院,我右边的脸是黑的,眉毛都烧光了。
在急诊室里,医生伸出食指,让我勉强睁开右眼辨认是几根手指,我说一根。又伸出两根手指,我说两根。医生点点头,万幸,只是外伤。
烟花喷发的一瞬间,我的爬行脑发挥了作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闭上了眼睑。要不然,现在的我就是一只眼看世界了。
第二层有两样东西值得说一说,第一个叫杏仁核,负责产生恐惧、焦虑、攻击性以及愤怒等情绪。杏仁核又分两层,中央杏仁核与基底外侧杏仁核。
人天生会有一些恐惧,例如怕蛇,这个基因就写在中央杏仁核里。还有一些恐惧是后天习得的,就由基底外侧杏仁核负责。我们常说一个人有心理阴影,指的就是这一部分。
第二个东西叫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传递的是快乐开心的信息。男女生一见钟情,那一刻脑中分泌出多巴胺;度过热恋期之后,多巴胺的水平会下降,两人的感情就进入平缓期。青少年学生玩游戏上瘾,心心念念想着上网玩游戏,因为游戏会让人大脑产生多巴胺,那种快乐的感觉诱惑着孩子继续玩。在竞技场上,你通过艰辛努力,战胜强大对手,最终站上领奖台,自我实现的愉悦感也是多巴胺传递的。
第三层里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叫额叶皮质。额叶皮质的前端叫“前额叶皮质”,你只要记住,这个地方是人脑的决策中心。理性的决策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额叶皮层特别消耗能量,因此人做了很多选择就会觉得累,也无法同时做好两项任务。累了一天回到家就不想再思考。
大脑的三层结构对应的正是:本能、感性、理性。
人天生怕蛇,但我们也知道有些人不但不怕蛇,还玩蛇,因为他们经过实践,发现蛇并不可怕,完全可控,于是额叶皮质驯化了杏仁核,理智战胜了情绪。
大脑的第一层与第二层完全由基因控制,第三层则由环境控制,因为这一层是人类所独有,并且一直到20多岁才能完全长成。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是一个多元*体,大脑做出的决定有的时候来自于第一层,有的时候来自于第二层,有的时候来自于第三层,于是一个人就常常表现得很复杂,很矛盾。既贪婪,又无私;既勇敢,又软弱;既侠骨,又柔情。
如果你能让他人的三层大脑做出同样的决定,就像“3F法则”那样,你就超级有感召力,必定会成为超级领导者。强烈推荐《感召力》这本书。
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