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science.china.com.cn/2014-05/21/content_32448897.htm“不管引发暴力的原因是什么,它反正不是饥饿、性欲或者瞌睡之类的生理欲求。”“人们为了复仇和娱乐实施酷刑”人性的黑暗面
人性本恶,这个观点一直不被人们所接受。通常我们习惯性认为暴力是少数人的行为,而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拥护和平的战士。
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的第八章一节中向我们极力证明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暴力倾向。斯蒂芬·平克
斯蒂芬·平克(StevenPinker,年9月18日-)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同时也被人称为:当代最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语言学家等。
他的《当下的启蒙》一书,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进行辩护所表现出的乐观,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忽略,使他遭到西方世界的争议。但是这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仍然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大多数人不是因为暴力而终结生命。
二战研究中发现,战场上,很多战士没有开枪,部分开枪打死过敌人的战士也有不少人患上
——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而出现的后遗症。这些创伤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种种“证据”都使得很多人认为,暴力只是少数人的破坏行为,而暴力者们是在后天变得暴力而变态,而非先天得来。
心理学家理查德·特伦布莱在衡量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暴力水平时发现,最暴力的其实是“可怕的两岁”儿童。人在成长过程中从“踢踢打打、张嘴咬人、寻衅打架”开始,身体攻击的频率逐渐下降。特伦布莱认为“幼儿不会相互杀害是因为我们没有让他们拿到刀枪。”
情绪失控的两岁儿童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研究孩子是如何变得暴力的。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变得不暴力的。
心理学家道格拉斯和戴维,曾经向大学生提问:是否曾经想过杀掉一个你不喜欢的人?
在那时的暴力行为统计显示大学生是暴力水平最低的组成部分,但是这次提问调查却发现70%-90%的男生和50%-80%的女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曾经有至少一次想要杀死一个人的幻想。
人们对于杀人的幻想在脑子里不断展开、细化,包括场景、手段、交谈的话语、时机等等。警察局的犯罪档案反映了人们想要杀人的动机:吵架,受到威胁,对羞辱或背叛的报复,家庭纠纷……在实际的案件中,行凶流程也被这样反复推过。
读到这里我不禁思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犯,只是距离行动执行还有相当一段的距离。
或者说,我应该问问在自己这条路上最远走到了哪里?或许我们忘了,但是等下次产生这样的幻想或者念头时,或许就能意识到,自己走到了哪里。
冰山之下
真正将暴力幻想变成行动的人数量是很少的,就像是海面漂浮的冰山一角,留在水面上的只是巨大冰山的仅仅一个尖角。大多数的人都将自己的关于暴力凶杀的幻想藏于海面之下。
有意思的是书中提醒了我一点:很多人会间接的体会杀人的感觉。在文学和影视的历史上,人们曾极力追求一种暴力带来的快感,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制定一些审查制度来限制这样极度暴力血腥的内容出现。与过去的娱乐相比,今天我们看的暴力影片实在是算不上暴力。
原谅我不能放上恐怖大图,因为真的太恐怖我百度了下就关掉了…还是猫和老鼠比较可爱
书中也提到,在有电脑制作图像的技术之前,剧院的负责人们致力于制造各种可怕的效果,假人头、假人头、盛满动物鲜血的血袋等等,以用于制造各种斩头、剥皮以及鲜血四溅的效果来吸引人们观看。
人们能从暴力娱乐中获得快感,以及表现出对威胁的声张、结盟与背叛等事件的好奇,恰恰说明人内心对与暴力有关的信息的存在渴望。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使得成为一个待证明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被称为“愤怒”回路。之所以为愤怒二字加上双引号,是因为只要刺激这个回路,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在完全没理由的情况下就感到愤怒,并想要进行攻击行为。而当停止刺激的时候,人和动物又会变得平静下来。
图中的蓝色核状体就是控制我们愤怒情绪的部分了
书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在一次神经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在电刺激终止30秒后,问病人是否感到愤怒。病人回答“我曾经感到愤怒,但已经不再愤怒。”
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确实
既然认为人生来就是暴力的,那为什么有的士兵在战场上杀人会出现犹豫呢?
在对二战的老兵研究中发现,很多士兵会在扣动扳机的瞬间手指发僵,在瞄准杀人时感到焦虑。
比较日常性的打架中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没有采用那种致命的武力,或者说对采取致命的手段感到恐惧。
聊天时的愤怒还不是就那么不了了之完全不像电影中那样手起刀落,打杀的干脆利索,而更像是无聊的争吵、恐吓以及四肢的胡乱挥舞。人们在这种打架中自尊心受到的伤害远超于皮肉之伤。吵架先喝茶
达尔文曾经对进化生物的暴力行为有过这样的分析:
势均力敌的双方,如果一个个体一旦采取伤害另一个个体的举动,会引发两件事。1、增加对方攻击的可能性
2、对方将确立在你进攻之前就对你采取行动的策略
也就是说,打别人,会增加自身遭受反击的可能性。如果别人识破了你的进攻行为,那么可能会在你得手之前先采取反击措施。即使你一举把别人打败了,你还将面临着对方亲友攻击的可能性。
达尔文认为,进化生物,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挑起争端,会感到极度的焦虑,表现出思维的谨慎周全。短短几秒内人们已经想到,把对方打伤自己要承受的后果。
没有采取致命手段,是对后果谨慎周全的考虑,而与慈悲无关。
也就是说为了给自己留点退路,所以没有下死手,而并不是因为原谅。
但是一旦出现的情况,进化生物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想想影视剧里的常见片段,当三四个人面对一个敌人的时候,通常这个人是没有活路的。就如同成群的雄性大猩猩遇上单只的雄性大猩猩,如果是对立关系的话,这个单只的雄性大猩猩将会被撕成碎片。
与之相关的一个名词——“前行性恐慌”,为我们解释这一行为打开了另一个视角。
二战时纳粹的暴行
书中对前行性恐慌的解释是这样的:
“前行性恐慌”指进攻者受到阻碍时,会陷入对手可能长期抵抗的忧患和恐惧之中。如果此时进攻者趁其不备压倒对手,恐惧就会转化为愤怒,也称“暴怒”。这种暴怒呈现出一种无法克制的状态,使人们殴打敌人直至其不省人事,并且这种屠杀式的暴力中还会逐渐产生一种莫名的喜悦感。
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李自建油画《南京大屠杀》“前行性恐慌”被认为是最丑恶的暴力,这种暴力是导致种族灭绝、大屠杀的原因之一。警察滥用暴力往往也是处于这种心态。
“暴怒”类似于一种适应原始生存的本能,是人类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将敌人在反击报复之前就消灭而产生的一种原始适应性。
书中对人的暴力有一个这样的形容:暴力如同人类行为剧本里的一句台词,静静地等候在那里,等待出场的时机。
可谓是形容的极其精准。
(关于暴力的动机我们下次再聊。)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小伙伴们作何感想,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记得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