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治疗有中医医院吗 http://health.zgny.com.cn/b/b1/m/12923.html从PEG到DCF
/7
买“X茅”并不是良方
今年A股的怪现象越发让投资者郁闷,就连机构投资者都大呼看不懂。
沪深上升5%,所有股票中位数下跌-%;
一边是抱团股65倍的茅台、00倍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爱尔眼科、00倍的迈瑞恒瑞金龙鱼,一边是估值越来越低的地产银行,还有大量增速0%,PE却不到5倍的中盘股;
但抱团不是上保险,同样是去年抱团的版块,食品饮料上涨9.8%,*工却下跌5%;同样是去年的“三傻”,银行涨幅3%,保险下跌8%;
甚至连沪深也出现了分化,指数上涨5%,中位下跌-.7%
市场资金向基金集中,基金的资金向头部基金集中,导致市场的资金越来越集中于部分高景气赛道的部分明星龙头股。这些头部机构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继续集中下去,这些头部机构之间怎么做差异?又怎么拉开相对指数的超额收益?
买“X茅”并不是一定是良方,云集了各种“X茅”且有一定主动性的上证50增强基金中,最强的南方50增强涨了0%,最弱的中海50增强仅涨了3.5%,低于上证50的5.5%。
这样下去,今年可能出现的尴尬情况是,就算指数继续上涨,主动型基金很可能半数跑不赢指数,巴菲特提出的挑战将在A股提前出现,这将是所有基金经理(包括明星基金经理)的梦魇。
为什么机构也有玩不转的时候?因为任何投资体系都有缺陷,资金量的突然放大,会放大这个缺陷,而机构投资体系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估值方法。
/7
PEG估值与DCF估值
很多人指责机构已经不考虑估值了,但真正的原因在于估值方法的改变。
从07年开始,外资给A股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估值体系的变化——从PEG估值逐渐转变为DCF估值法,而目前的种种怪现象,皆因此而起。
PEG估值的核心是按增速给估值,PEG的基数为,把增长的百分号去掉变成PE数值,再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基本面,优秀的企业上浮,一般最高到,差的下折,但最差也就是0.5。
按PEG估值法,一家还可以的企业,过去四个季度(或预计今年)的利润50亿,增速0%,按PEG=,给0倍PE,合理估值就是亿。
PEG估值法比较好理解,而且会给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企业以高估值。
再看DCF估值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按未来成长的空间给估值,把企业未来可获得的自由现金流加起来,再以某个利率折现到现在。
下图是某机构为茅台估值的一系列假设条件:
还是上面的那家企业,如果DCF估值法估出价值为亿,而今年的利润是50亿,那么合理PE就是40倍,相当于PEG=。
正常发展的企业,两种估值方法得到的结果应该差不多。但那些未来空间大但目前利润及增速一般的企业,DCF估值法会给出一个很高的估值,此时,如果从PEG的角度看,就是高估了,比如上面的例子。
DCF估值法因为太过繁琐,现在用的多的是简化版的“终值折现估值法”:
先判断这个赛道进入常态增长后的收入空间,比如5亿,再给出龙头公司的市占率,30%就是亿,再按利润率给出净利润,0%就是50亿,再参考该行业的常态增长型公司的估值水平,比如0倍PE,可给予0亿市值,假设这个目标将在5年内达到,再假设你的预期收益率是年化0%,现在的合理市值就是0除以.的5次方,为亿。
如果现在的TTM净利润是5亿,合理估值就是4倍PE,这个估值水平,折算成PEG的角度,业绩五年增长0倍,年均增速为59%,相当于PEG为.。
如果只是根据当下的增速预测未来,如果当前增速并没有体现未来的潜力,比如是正常的30%,那就顶多给PEG=,才60倍估值。
从未来的某个确定性的时点倒推现在,这是一种“终局思维”。
PEG估值看的是当下,DCF看的是未来,PEG估值看的是速度,DCF看的是空间,PEG估值是百米冲刺的视角,DCF是马拉松的视角。
打个比方,PEG就好像是找钟点工,年轻力壮有经验,就给0块一小时,新手就给0块钱;DCF就好像是校招,招/跟中专生,虽然现在都是新人的活,但前者可以是后者薪水的两倍,看中的主要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那么,PEG和DCF估值方法,到底哪一种更合理呢?
3/7
产业结构导致的估值变化
这两种估值法的差别,反应的是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07年以前的中国经济结构,PEG估值更能体现公司的价值。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所有的产业部门都在高速增长,且看不到尽头,终局思维无从谈起。
到了年到05年这一段时间,虽然经济增速在下降,但上市企业的资产并购潮起,外延式增长看上去也像是增长的永动机。
07年以前,一个行业的小企业增速通常更快,所以估值普遍比大公司高。那时市场新机会不断,小企业更灵活,也更愿意把握这些新机会,就算乱搞失败了,还有个壳资源价值保底。
在PEG估值法下,动不动就50%以上增速的公司,才能给高估值,而那些0%的稳速增长的消费类公司,最多值30倍估值,所以07年以前,海天在30倍、茅台在0倍、爱尔在40多倍估值附近徘徊了很多年。
但到了07年以后,供给侧改革导致成本上升,去杠杆让企业不敢投资, 又打击了出口企业,消费被高房价所拖累,资本市场的无序并购又被监管严格限制,快速增长的条条大路都被堵上了,投资者终于看清真相,90%的企业没有发展空间了,加速增长就是加速死亡。
07年以来的中国,特征上更接近于一个防御型经济体,消费医药等行业成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