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七堂思维成长课——精英群体的行为习惯》
作者:[英]卡罗琳·韦布著熊舟译
前言
如何过好每一天,到头来其实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安妮·迪拉德
回顾过往,我做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发现一个不变的事实:工作头衔并不会决定我每天的生活质量。身处“糟糕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收获美好生活,享有盛誉的角色也并不是总能带来满足感。
这个悖论在我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让我一直好奇是什么让我们在工作中能够一直保持活力,不论是精神上的原因还是情感上的原因。
在实践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很小的变化,比如稍稍调整一下大家的优先事项或处理分歧的方式,就能极大地提高工作表现和满意度。这些真是振奋人心。
此后我花了海量时间研读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这三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与专著,这些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构成了本书的基础。
什么是高质量的一天?
什么是高质量的一天?首先,大家都会说到工作卓有成效,或是得知自己的努力促成了有价值的事情时收获的愉悦感。其次,在高质量的一天里,大家总是充满信心,感觉工作顺利,并且获得了所需的支持。最后,大家认为高质量的一天会让他们感到精力充沛而不是身心俱疲。这不是说工作本身不会让人身心疲惫,而是说工作回报了足够的愉悦和激励,弥补了工作时的一切消耗。
当然,我们能否在工作时间收获这些愉悦一部分要靠运气。但经验让我得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其实我们可以腾挪转圜的空间远比想象中大。
比如,在本书中分享故事的一位公司高管提到,在学习行为科学的一些理论后,他开始发现“会议好得出乎意料”。那个理论就是: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即使很小的质疑,也会让对方的大脑处于防守状态,使他们难以清醒思考。在此前的会议上,这位高管毫不留情的个人风格无意中触发了身边人的防御反应,造成了很多紧张的局面。但在调整了表达方式以后,他与人打交道的质量很快得到改善。
一位创业者对大脑的奖赏系统进行了些许了解之后发现,即使拒绝别人,他也可以让对方体会到与自己表示赞同时相差无几的愉悦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本书就集中介绍了我们在理解叹为观止的大脑科学之后,如何创造更多类似的幸运转机。
科学理论基础
构成本书主干的三门学科——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科学。因此我想先讲讲背景,然后再阐述贯穿本书始终的三大科学主题。
简言之,三大主题如下:
1.双系统大脑:大脑活动分为两套相辅相成的系统——一套有意识且受控制,另一套无意识且凭本能。这两套系统共同协作赋予了我们智慧和生产力,但如果依照两套系统各自的优劣来调整工作方式,我们的认知资源就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2.发现–防守之轴:在潜意识中,我们一直在寻找需要抵御的威胁和需要发现的奖励。我们很容易就让大脑进入防守模式,而在此状态下我们容易犯糊涂。但是只要加入一点自我意识和对某种奖励的追求,就能让我们调整回思路更清晰的发现模式。
3.精神–身体环路:人类身体和精神状态之间的相互交错远比我们认识到的深入。因此,一些简单的生理干预能马上提升我们的智力表现、情绪复元力和自信心。
主题一:双系统大脑
我们的大脑似乎有两套迥异的模式,一套偏分析,另一套偏本能。但直到丹尼尔·卡尼曼在年领取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这一概念才进入公众视野。他在领奖致辞中重点阐述了“不费力的直觉”(effortlessintuition)和“花心思的推理”(deliberatereasoning)之间的差异,这是他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andSlow)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深思熟虑系统
首先谈谈容易被我们觉察到的系统,它控制着我们有意识地、谨慎地处理事情。它主要位于大脑中被称为前额皮层的部分,有多个不同的名字。在科学界有时被称为“受控”、“显性”或“反思”系统。丹尼尔·卡尼曼称之为“慢”系统,因为在两个系统中它确实运行较慢。我打算把它称为深思熟虑系统。
深思熟虑系统包括:推理、自我控制,以及前瞻思维。
自我控制的概念也比你想象的更宽泛。最明显的是,只要我们在拒绝诱惑,自我控制就牵涉其中——比如,当看到同事理的新发型时,我们竭力保持沉默而不是脱口而出那些心里十分想说的蠢话。我们深思熟虑系统里的自我控制功能也对“情绪管理”——指在心烦意乱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并且对我们在容易分心时保持专注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辛勤工作的深思熟虑系统也负责规划,即设定目标以及找到达成目标的办法。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思维:想象未来的场景,考虑各种抵达目标的路径,评估走每条路的可能收益。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这种复杂的计算,哪怕目标只是收拾好自己去准时参加一个会议。
简言之,深思熟虑系统负责让我们处于最佳行为模式。由这套系统全面掌控时,我们会变得睿智、冷静、可靠。但说实话,我们不可能总是处于那种状态,因为我们的深思熟虑系统有几个局限。
聪明——但容量小、讲次序、运行慢
首先,这套系统容量有限,因为它严重依赖所谓的工作记忆。最近的研究发现,我们一次最多只能贮存3~4条。
尽管理论上深思熟虑系统一次能访问3~4条信息,但研究显示,系统实际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我们一边打电话一边查邮件,实际上它只是在两项任务之间来回切换而已。而且如此一心多用很容易疲累,如果不能定时地让大脑休息和补充能量,我们推理、自我控制和规划的行为质量就会显著下滑。另外,深思熟虑系统的某部分使用过度也会消耗其他部分的能力。举例而言,研究发现要求深思熟虑系统记住随机的7位数字会让系统更难获得自制力,让人抵不住诱惑去吃一块热量过高的蛋糕。
如果生活简单,我们的深思熟虑系统虽有局限,但也不会出现问题,可我们的生活并不简单。我们一直处在各种信息和可能性的狂轰滥炸中。即使对话再简短,你的大脑也不仅要处理对话中的词语含义,还要留意别人举止当中的微妙细节——声调、肢体语言。你的视野之内有数不清的物体,每个都可能分散你的注意力。不仅如此,你的大脑还得迅速运算,对周围的一切做出、想出或说出妥善的回复。如果你试图有意识地处理每一条信息,并且深入评估每个可能的行动步骤,你的大脑肯定会像过载的计算机一样崩溃。
无意识系统
如何应对无休无止的信息对我们的狂轰滥炸呢?答案就在于我们大脑里英雄般的第二套系统,我称之为无意识系统。这套系统也有多个名称。有些科学家称之为“反射性系统”,也有人用动物名称给它命名,称之为“黑猩猩”或“大象”。它就是你可能知道的“潜意识”。丹尼尔·卡尼曼称之为“快”系统,因为它比复杂但缓慢的深思熟虑系统要运行快得多。这套系统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自动化了,这个迅速、自动化的过程让我们可以不用有意识地去思考所做的每件事。这也解放了深思熟虑系统,让其聚焦于它所擅长的事情,比如应对不熟悉的情况、抵御诱惑、前瞻思维等。
我们的无意识系统有多种方法为深思熟虑系统减轻负担。最明显的可能是无意识系统将我们熟知的任务转变成可自动处理的日常行为。有些日常行为特别简单,比如在离开家时锁上大门,知道如何上下自动扶梯而不摔跤等。但我们的自动处理功能也能应对复杂行为,只要我们对这些行为足够熟悉,比如你不用多加思考,也能识别并不简单的路线去上班而不会走丢。
我们的无意识系统也可以同时做几件事,因此无意识系统可以处理海量数据。
除此之外,无意识系统还有另一个为我们节省精力的办法,即它会迅速筛选信息和想法,优先所有看似相关的信息,同时过滤掉剩余的无关信息。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意识水平之下,因此我们并不能听到或看到无意识系统已经为我们过滤掉的不相关的“垃圾邮件”。这就干净利落地减少了深思熟虑系统需要处理的工作量。
关于“垃圾邮件”过滤
我们大脑的无意识系统如何迅速地进行筛选和过滤呢?总的来说,就是走捷径——就像你电脑里的垃圾邮件过滤功能在处理评估新进邮件时一样。你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虽然并不总是对的,但比起你去查看每条群发邮件要节省很多时间。同样,你大脑的无意识系统也在走捷径,为脑海里的“收件箱”瘦身——这些捷径多数情况下很奏效,但有时也靠不住。
行为科学家已经确认了上百条这样的捷径,他们称之为启发法,并且还给它们贴上了你也许能识别的标签:证实性偏见、群体思维、启动效应等。其中有一些我会在本书中详细论述(书后附有术语汇编),比如:
真实世界:“非常复杂……我要对你说很多东西。有很多灰色地带……每个都不同,关于这点没有唯一正确的看法……”
无意识系统:“听我说,我们针对重点做些简单假设,然后就主要专注于此,好吗?”
结果,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出现了: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并不是它原来的样子;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一个经过修改的简化版本。无意识系统中的这个选择性注意特征,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接受;我们宁愿相信自己对现实还是有把握的。因为过滤是无意识的——也是潜意识的——人们很难相信这种过滤实际发生着。
联合学院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查布里斯和贝克曼学院的丹·西蒙斯制作了一段意义重大的录像,对选择性注意的存在做出了结论性证明。让志愿者看一段打篮球视频,要求他们数出三名穿白衣者传球次数,而无需理会三名着黑衣者。那些人传球时,一个穿黑色毛茸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他们中间,面对镜头捶打胸膛,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出。当视频播完了以后,一半志愿者回答没看见“大猩猩”上场。
当时,他们大脑的无意识系统遵循的只有一个简单、强大的规则:“布置的任务=需集中注意力的;其他一切=可以忽视的”。
我们大脑里节省精力的无意识系统不仅过滤掉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同时还简化决策过程,哪个选项所需的有意识的努力最少,就把我们往哪边推。如果已提出的一个方案可行,或不需要对未来展开努力思索,或方案呼应了我们最近听说的一些事,无意识系统就会说:“太好了!我们就用‘最一目了然的方案=最好的方案’这条规律,没必要再多做思考了。”
和我们的感知捷径一样,决策捷径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也很有用。如果你要挑一家餐馆吃午饭,无意识系统就能省去你看一堆餐厅点评的麻烦;也许系统会无意识地想起一位意大利同事刚才在电梯里兴高采烈地说出的“布翁焦尔诺”(早上好),促使你去一家新开的不错的意大利餐厅“卢意奇”订座。问题解决了,但我们在做重大决定时,走捷径未必就是最好的。比如,你不是要找地方吃午饭,而是要决定公司应该在哪个国家拓展业务,你就不会希望那位兴高采烈的意大利同事,促使你将意大利定为候选国了。
不幸中的一线希望
行为科学家总说我们大脑的无意识系统走捷径会使人不理性,因为这些捷径会让人错过事物的重点,或者只选简单明了的答案而非正确答案。但我想说我们的大脑采用了一个非常理性的策略,充分利用了稀缺的精力。我们只需要理解大脑深思熟虑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两者的互补优势,取长补短。我会在书中重点阐释多个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告知大脑什么足够“重要”,值得用心注意,以此避开“垃圾邮件过滤机制”。我会在本书第一部分解释如何做到这点。
我们也可以更精打细算地利用深思熟虑系统有限的容量,保证它尽可能地为我们珍贵的工作记忆减轻负担。我会在你设定目标、管理工作量、解决问题(分别在第一、二和四节课)时告诉你一些技巧。第四节课还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日常行为,帮助我们在为重大事项做选择时慢下来,更充分地调动深思熟虑系统里的智慧。
理解了每个人都只是以自己并不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也就能解释我们工作时出现的很多分歧。想象一下看到了大猩猩和没注意到大猩猩的人之间的讨论,双方都坚信自己关于此事的看法,认为对方有些荒唐(“明明有只大猩猩!”“别开玩笑了,还有,你不会数数!”)。这种误会每天上演,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什么值得注意做出的决定各有不同。在第三节课我会谈到缓解这些紧张状况的几个办法,在第四节课我也会探讨当你想要吸引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