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坤鹏论从猩猩到人类巴菲特进化史
TUhjnbcbe - 2023/5/6 21:13:00

财富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产物。

——安·兰德

前段时间,有老铁提建议,你们应该把道理讲成故事。

确实,《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虚构的故事”。

再简单点说,人类发展与进步全凭讲故事。

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尚克和罗伯特·艾布尔森则认为,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

这两位专家表示,人们对于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来排列的。

那些被记住的事实其实是附加在故事中的。

其他事实可能会形成短暂的记忆,但这些记忆往往缺乏影响,而且最终会被遗忘。

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也认为,人类行为的大部分想法并不是数量型的,而是以讲故事和找原因的形式出现的。

柏拉图甚至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一、市场先生的故事

今天,坤鹏论就从一个极其著名的、由格雷厄姆创造的投资故事说起。

巴菲特师承格雷厄姆,所以他们的投资哲学都基于对市场本质的认知。

许多投资者知道格雷厄姆有个对股市的生动的、拟人化的比喻,那就是市场先生。

巴菲特曾在他写给股东的一封信中这样描写市场先生:

本杰明·格雷厄姆,我的朋友和老师,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对待市场波动的正确态度,我相信这种态度最容易带来投资成功。

他说,你应该把市场价格想象成一个名叫“市场先生”的非常随和的家伙报出来的价格,他与你是一家私人企业的合伙人。

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提出一个价格,在这个价格上,他要么会把你的股份买去,要么会把他的股份卖给你。

尽管你们俩所拥有的那家企业可能会有一些稳定的经济特征,但市场先生的报价却绝对不稳定。

很遗憾,这是因为这个家伙有一些无药可救的精神问题。

有时候,他欣快症发作,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积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他会报出很高的买价,因为他担心你会把他的股份买走,夺取他的巨大收益。

而在他沮丧的时候,他眼中除了企业和整个世界所碰到的麻烦以外什么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来的价格非常低,因为他很害怕你把你的股份甩给他。

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可爱的特征:他不在乎遭人白眼。如果他今天的报价没有引起你的兴趣,他明天还会带着一个新价格回来。交易与否全在你的选择。

所以说,他的情绪越低落,对你就越有利。

但是,就像是舞会中的灰姑娘一样,你必须留心仙女的警告或任何将会变成南瓜和老鼠的东西:市场先生是来伺候你的,不是来指导你的。

对你有用的是他的钱包而不是他的智慧。

如果他某一天带着特别愚蠢的情绪出现,你可以自由选择是给他白眼还是利用他,但如果你被他的情绪影响了,那将是灾难性的。

事实上,如果你不敢确定你理解和评价企业的能力比市场先生强得多,你就不配玩这个游戏。

就像玩牌的人所说:“如果你玩了30分钟还不知道谁是傻瓜,那你就是傻瓜。”

坤鹏论特别佩服巴菲特和芒格的一点,就是他们极其善于学习,更能加以完美内化、融会贯通,将别人的知识“占为己有”,甚至还可以比别人更好地应用到投资实践中。

就像他的许多名言警句,起初是别人的创意,但在他的改造与光环下,很快就能脍炙人口,比如:著名的滚雪球理论。

这个典故源于格林布拉特所写的《股市天才:发现股市利润的秘密隐藏之地》一书第八章《滚雪球吧》,原句是这样的:

“雪很湿、坡很长,一个雪球已经在坡顶准备好了,给你一张地图、足够长的绳索和爬山工具,以便你能到达那个雪球旁边。

你的工作,假设你选择接受,就是将雪球轻滚下山,雪球会越滚越大。”

巴菲特则直接将其升华为: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道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所处正确的雪中,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

熟悉巴菲特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个天性内向的人,为了突破自我,曾专门学习过演讲。

请注意,演讲大师最擅长的就是妙语连珠,如此一联系,巴菲特能够名言连绵不断,和他的演讲能力不无关系。

可以说,这段市场先生的描述相当相当经典,短短的小故事,却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投资市场的本质和对待市场的理性态度。

比如:市场总是或经常是错的。

再比如:市场先生根本就是个精神病,喜怒无常,总会时不时地报出低得离谱的股价或愿意在价格高得荒谬的时候购买同样一只股票。

但是,你不可能预见市场先生什么时候犯病,也不可能事先知道他病得程度有多深,也就是不知道他会沮丧或是欢喜到何种地步。

换句话说,你不可能预见到股价的未来变化趋势,所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在投资哲学中没有“预测”这两个字。

还比如:“市场先生是来伺候你的”,这是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把你和他的位置颠倒了,不能把他视为“来指导你的……如果你被他的情绪影响了,那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在股市中,第一,不要听市场先生的任何建议,那是错!第二,更不要从已经被市场先生影响的人那里寻求建议,那是错上加错!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姿势是,将自己独立思考得出来的价值标准当成一把铁尺,无情地丈量一只股票到底是便宜了还是贵了。

基于这个故事,坤鹏论在脑中闪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那就是市场先生围着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又是跳又是叫,不是疯狂喊叫就是柔声献媚,但两个人根本无动于衷,直接给了他白眼,他们只注意市场先生的报价,如果价格和他们的独立价值判断相符,他们就会行动,如果不相符,他们会耐心地等待市场先生改变想法,因为他们确信这是早晚的事。

就像巴菲特所说的:“股市关闭一两年,我是不会在意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对市场波动这个显而易见的现象一直没有任何详细的理论,因为他们认为,市场波动是自然发生的,是投资的前提条件,他们的投资方法并不需要这样的理论。

他们的投资哲学以价值判断和理想投资的特征为核心。

二、巴菲特发现捡烟头挺烦人

虽然,格雷厄姆曾在他的《证券分析》一书写道:

“华尔街从来不问‘企业卖多少钱’,几乎让人难以置信,这应该是考虑购买股票时要问的第一个问题。”

但是,实际上,格雷厄姆主要是一名学者和理论家,他并没有把一家公司看成一个企业,他对一家公司的管理状态或产品也不是特别感兴趣,他关心的仅仅是数字,这还得益于他数学的天赋。

格雷厄姆提出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寻找确定性的方法,那时候,投资领域被动量投资、图表分析、江恩三角和艾略特波浪理论等方法统治,大多数投资者被市场波动控制着,随波逐流。

而格雷厄姆的方法恰好迎合了巴菲特的数学偏好。

后来,巴菲特这样形容自己初次看到格雷厄姆著作时的激动:

“我感觉我就像正在走向大马士革的保罗一样。我在年初读到该书的第一版,那时我19岁。当时,我觉得它绝对是历史上最棒的投资著作。现在我仍然这么想。”

所以,至今不少投资者对格雷厄姆书中的数学公式之简洁和精准赞叹不已,认为即使是现在依然能够正确指导着投资。

格雷厄姆这种不看公司只买便宜货、潜心寻找股价低于营运资本的投资策略,又被称为捡烟头法。

年,巴菲特开始管理其他人的钱,他与投资者建立的一系列合伙关系最终聚合成一家企业——巴菲特合伙公司。

可以说,他在年前一直秉承着老师的教诲,埋头捡烟头,把资金分散到了40只烟头企业的股票上,还玩套利交易和待整顿企业,这些都是格雷厄姆-纽曼式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后来,巴菲特投资的一家公司让他开始与格雷厄姆法产生了裂痕。

从年开始,巴菲特逐步开始在25美元左右买入一家生产风车的公司——邓普斯特·米尔制造公司。

最终他持有公司总股本的70%,并通过合作伙伴间接持有了10%。

巴菲特的平均买入成本约28元(显然没有抄到底),大部分仓位在年买进——显然他又玩一把炒股炒成控股股东。

邓普斯特公司成立于年,主要生产风车、水泵等以风或水为动力的灌溉装置,是西部地区名声卓著的农具公司。

那时候,他家制造的风车,是平原之上到处可见的巨大景观,也是移民垦荒种田的必备大型投资。

但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种无法抗拒的降维打击来到西部大平原:电网和电泵。

以电力作为驱动力,显然比风力和水流更可靠,要求条件更低,更方便。

因此,市场给予邓普斯特公司的看法就是没前途,例如年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数据是万美元,折合每股约76美元(总股本股),而股价则波动于16美元~30美元之间,为账面净资产的2~4折。

邓普斯特公司的业绩一直停滞不前,巴菲特的原话是这样评价的:“过去十年的经营状况是,销售停滞不前,库存周转缓慢,相对于资金成本而言没有实际利润。”

巴菲特控股该公司后,实在忍无可忍,炒了原管理层鱿鱼,聘请了新CEO哈利·巴特勒。

通过哈利·巴特勒的经营管理,邓普斯特公司逐步收回应收账款,将存货(零配件)提高定价变现,然后将现金配置在巴菲特看中的低价证券上。

其实,这就是通过积极回收应收账款、低于账面值变卖存货和设备收回现金(同时产生可抵扣的亏损,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然后将变现所得现金拿来做投资。

通过这些手段,公司的账面净资产虽然从万美元降低为万美元,缩水约12%,但使用年同样的折扣率,公司的内在价值从万增加到了万美元,增幅40%,每股估值也从35.6元提升到约49元。

年,延续同样的措施,该公司内在价值提升到了每股65美元。

年底,通过一次私募收购,巴菲特按照每股80美元的价格实现了退出,一共赚了万美元。

结局看上去不错,但也正是这件事,让他开始对捡烟头的投资方法产生了反感。

这次经历让巴菲特知道了自己非常讨厌担任积极投资人的角色,在《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每个月,就像堂·吉诃德带着自己忠实的侍从桑丘一样,巴菲特和忠实的莫内恩都会驱车来到平原上的肮脏小镇比阿特利斯。但是,巴菲特并不能完全控制登普斯特尔机械制造厂,它需要一次彻底的整改,不过每天应付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不是他的特长。

这就像在祖父的巴菲特父子商店里擦水果箱一样让他感到头痛,巴菲特并不喜欢经营事务本身,而是喜欢它们以数字形式形成的一种抽象概念。每个月巴菲特都会让经理人精减开支、减少存货,而他们总是口是心非地答应,然后等巴菲特回到奥马哈之后又把一切都抛到脑后。

……

巴菲特极其反感别人把他叫做“破产清算人”,他发誓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再解雇员工了。

在《滚雪球》一书中,艾丽斯·施罗德这样表述:

这次经历也让巴菲特知道了自己非常讨厌担任积极投资人的角色。尽管从本次投资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巴菲特“绝对不想”以后再重复这种销售资产和解雇员工的工作。

三、他终于买了一只格雷厄姆绝对不会买的股票

年,巴菲特买了第一只格雷厄姆绝对不会买的股票——美国运通。

而且,相当大手笔,直接将合伙公司25%的资产投入到了这家企业。

那时候,巴菲特依然笃信着格雷厄姆的基本原则:当市价能给你非常大的安全边际的时候,你会看到一种价值,你只能在这种时候买入。

可以说,在美国运通身上,巴菲特既看到了价值也看到安全边际,但他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坤鹏论从猩猩到人类巴菲特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