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间,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缘起于灵长目动物研究,发展于发展心理学领域,拓展到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
最近,随着各种认知神经研究新方法的加入,特别是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相应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理论成为认知神经发展的一个热门和多产研究领域。
“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有关灵长目动物的研究论文中,用以表示黑猩猩能够推测同伴的心理状态。以后该术语被儿童心理学家采用,用以描述婴儿和幼儿心理状态归因的发展。
虽然迄今尚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灵长目动物是否存在心理状态归因,但是关于灵长目动物的研究或许对我们了解人类心理理论的发展不无助益。
在灵长目动物身上进行的单细胞记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表明它们可能拥有人类“真正的”心理理论出现之前的认知先兆的大脑表征。例如,研究已确认,灵长目动物的大脑可能存在许多结构,这些结构似乎已经历了适应性修正,可能为形成人类某种心理理论神经网络提供了重要基础。
对短尾猿进行的单细胞记录揭示,当猿猴观察其他猿猴的视线时,它们的颞叶中部,特别是颞上回间沟的神经元出现选择性放电;当这些动物观察目标导向行为时,这些神经元也处于活动状态。
类似的,针对人类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已经揭示,当被试观察非生命客体的似乎有目的的运动时,甚至在观察静态图片所描绘的“暗含的”运动时,颞叶中的一个同源区域被激活。
例如,向人类被试呈现铁饼抛掷者活动时的图片时,可能诱发该区域的激活;而当图片所描绘的是抛铁饼者处于休息状态的画面时,测量不到这种激活。因此,在颞上回间沟(STS)部位的激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