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伟大的小说都不只是讲故事,而是讲人性,讲世情,尤其是吴承恩的《西游记》,这个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的,虽然讲故事也讲得非常精彩,但仔细想想就知道,其实故事里面都是在讲人性,书中好多隐喻讲的就是社会现实。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种种论证
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创作完成,这是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这部专著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鲁迅在书中考证了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是正宗的“国货”,应该是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无支祁的形象像猿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号称“千古第一奇妖”。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他的力气超过大象,无论奔跑跳跃还是搏击都很迅捷,常常是眨眼间就不见了。这个形象有点像好莱坞电影《金刚》中的大猩猩。
著名学者胡适年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恰恰与鲁迅唱起反调:“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胡适认为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到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连大学者陈寅恪经过论证,也赞同胡适观点。
印度神猴哈努曼的形象胡适的根据是他在印度史诗《摩罗衍那》中找到了神猴“哈努曼”。他是风神和被贬入人间为猴的天宫歌女之子,刚出生时便力大无穷,连天神之王因陀罗都无法和他在力量上匹敌。后来三主神之一的大梵天收他学艺,练成了无上神通,并且吃了龙珠之粉,成为不死不灭之身,武器是一根棒子。哈努曼善于腾云驾雾,其面容身躯还可以随意变化。
哈努曼力大无穷,可移山填海。还曾经被吞入一个老妖怪的肚中,在里面变化后从老妖怪耳朵孔钻出来。
由此不难看出,当年吴承恩看过或听过哈努曼的故事也未可知。
还有一种孙悟空的原型的说法是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年随大唐使臣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师从舍利越摩,发号悟空。公元年回到京师,带回了一夹经书和师傅师傅赠送的一枚佛牙舍利。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
关于孙悟空的诸多隐喻
孙悟空的72般变化和“筋斗云”隐喻的是人情绪的诸多变化,诸多心理活动,佛教中说心念一起,便可包罗大千世界。正所谓“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筋斗云”则是说人“思绪翻腾”的形象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八戒、悟空、沙僧分别代表代表佛教中的贪嗔痴三*。贪嗔痴出自于佛教,三*,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嗔的特点:对逆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从这个特点不难看出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孙悟空为什么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因为五指山是佛祖用贪嗔痴疑慢五*所幻化的囚笼。
吴承恩应该是一位宗教界的大师。《西游记》中的佛道隐喻数不胜数。孙悟空的名字叫“悟空”,本身就隐喻对“空”的觉悟:万法皆空。为什么是向西取经而不是东游取经,因为佛教中西方代表虚空,认识到空才能成佛。悟空拆开“悟”字便是“吾心”空也。悟空在《西游记》中隐喻为“心猿”,这两个字在书中出现三十多次。白龙马则隐喻为“意马”。心猿意马,常常形容肆意妄为,放荡不羁的野性。于是“紧箍咒”便戴到悟空的头上,约束其修行。
当然《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隐喻还有很多,千人千面,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孙悟空。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