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别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苏轼的《临江仙》,是苏轼写给钱穆父的一首词。钱穆父,北宋人,是吴越武肃王的六世孙,他写的文字雄深雅健,他的诗清新遒丽,他还擅长书法。“物与类聚”,文人雅士总是能聚到一块,钱穆父不止和苏轼交好,还有苏轼的门生*庭坚交好,也曾诗词唱和。当时钱穆父任中书舍人,出使高丽,得到猩猩毛笔,作了一首诗,*庭坚也作了一首和诗,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在,能言机事疏。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物色看王会,勤劳在石渠。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图片来源于网络猩猩因为贪喝酒而被人擒获,它的毛被制成笔,但笔上存有它的灵*;猩猩能学人说话,亦不免泄漏机密之事儿被擒获。不知道猩猩短暂的一生能穿几双屐,但在猩猩的身后,用它的毛发制成的笔却写出了大量的著作。要照猩猩的毛笔,只能到《王会》篇里去查,因为猩猩的毛发来自外国;毛笔有著述之功用,故石渠阁中的大量藏书都是它的功勋劳绩。拔出猩猩的毛,制成了笔,能有利于世,我真的要把这个道理好好告诉杨朱丽。
唐代裴炎《猩猩说》记载:“猩猩爱酒,还爱穿屐(草鞋),猎人们为了诱捕它们,把酒和许多串联在一起的草鞋放在路上。猩猩见了,开始大骂‘奴才,想抓我!’不理睬就走了,半路忍不住回来,说不妨喝点酒就好了。可是它喝着喝着酒醉了,醉了后就穿起了草鞋,于是就被猎人捉住了。”古书记载,猩猩是会讲话的,除了上述记载外,在《礼记曲记》中也有提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猩猩因为“能言”,所以会泄漏机密,这样人类就有了捉捕它们的理由了。这首诗的第一联,就是以猩猩“爱酒”和“能言”两个典故,写出猩猩被人捕获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这里有两个典故:前一句《晋书阮孚传》记载,阮孚很爱屐,自己亲自制作,曾叹息道“未知一生能著几两屐?”这里是在感叹人生短暂。后一句出自《庄子天下》,“惠存多方,其书五车。”指著述之多。这里用了猩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爱穿屐。猩猩的一生本来就短暂,还经常因为贪小欲而丧生,这一生都不知道能穿几双屐。虽然如此,但猩猩的毛发却留存了下来,人们用它的毛发制成的笔,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流传千古。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前一句写猩猩毛发来自外国,“王会”《逸周书》有《王会篇》,王会是指以前诸侯、四夷或藩属朝贡天子的聚会。郑玄认为是周王城建成后,大会诸侯及四夷所作。这里点出猩猩毛来自高丽,来自外国。“石渠”是汉代皇室图书馆,班固《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后一句写毛笔的功劳,正因为它的著述功能,石渠阁中才有大量的藏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最后一联“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根据前文,这前一句就比较好了解,猩猩拔了毛,制成毛笔,于世有利。要理解后一句,就得先了解杨朱是指什么。《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杨朱,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利己主义,拔一毛以利天下都不愿意。“端为”是应为的意思;“谢”是告诉的意思。合起来就很好理解了,拔出猩猩的毛,制成毛笔,就能发挥济世的功能,就应该把这样的道理告诉杨朱才对。
这首诗除了咏猩猩毛笔外,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人处世应该有利于社会,而不是像杨朱一样。回头再看一遍这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这真是*庭坚诗歌中的一个特点。他将许多不相干的典故拼接起来,构成了巧妙的意境。但因为有些典故的出处比较难找,也有人说他的这首诗不像诗,更像是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