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还记得小时候常玩的“老鹰捉小鸡”吗?游戏规则是“鸡妈妈”保护Ta身后“小鸡”们别被“老鹰”抓到。你们想过没有,面对凶猛的老鹰,为什么迎战的却是鸡妈妈?鸡爸爸去哪儿了?
“老鹰捉小鸡”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这看似是个游戏,但也巧妙地映射出自然界的现象。
在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味或身体挥发出的化学物质会引发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已知在个物种中,有个存在“杀婴”行为,例如,猫、狗和兔妈妈会因为幼崽被陌生体味污染而杀死自己的孩子。当然,雄性的“杀婴”行为更加普遍。例如,雄性黑猩猩会吃掉其他雌猩猩的幼崽,一些群体中地位高的会吃掉地位低的雌性个体的幼崽。从亲本行为的激活角度来看,似乎都与体味或挥发出的相关化学物质有关。
那么这些在人类中又是如何演化的?
近日,发表在《Science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特别是新生儿)同样在分泌的一种特殊分子,它在调节男性和女性攻击性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一发现首次提供了人类行为与通过嗅觉识别的单一分子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为性别在嗅觉感知及其产生的神经过程中扮演的中介角色提供了令人惊讶的新线索。
新生儿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味,俗称“奶味儿”,它是可以被闻到的。我们都知道,“奶味儿”会随着婴儿不断长大后消失。
除此之外,还有至少一种闻不到却能被所有哺乳动物感知到的分子,这种分子大量存在于新生儿的头皮上,它能激发接触它的成年人的大脑和行为变化。有趣的是,该分子降低了女性大脑中调节社交决策区域的连通性,导致女性的攻击性大增;而在男性中则增加了该区域的连通性,使男性变得更加温柔体贴,与女性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