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流
TUhjnbcbe - 2024/8/12 18:45:00
Ⅳ混元意识论认为意识活动的形成是一混化过程一、意识活动的形成是先天、后天的混化这里所谓的先天指人类特具的意元体,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与人脱离动物界相并而来的。尽管意元体的完善程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与日俱增,而意元体的基本功能(如反映客体与反映自身的功能)已成了人的遗传因素而代代相传。也就是说,作为人的新生个体,只要发育到一定阶段(胎儿7个月左右)就能形成意元体。意元体的形成与脑神经细胞的发育直接相关的。在胎儿的后期,意元体已经具备接收、贮存加工、发放信息的功能了,这是形成意识活动的先天条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先天条件是指意元体能够接收信息、反映事物的功能,而不是像有的学者主张的先天意识结构或先天知识结构。现代医学指出,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2年里,脑神经细胞在继续发育,而且这个发育过程是和意识活动的建立成正相关的。混元意识论认为,胎儿出生后的脑神经元的发育时期正是形成意元体参照系的过程。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尤其是树突的发育,是初始意元体和映入的混元气混化并聚集成有形之物的结果。开始映入的与意元体混化了的、被神经细胞固定了的信息就成了意元体映象客观事物的始基——参照系,成了后来映入的事物的识别模式。人类的所有意识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与运动的。混元意识论指出,新生儿的初始意元体仅仅有了形成意识活动的先天条件,意识活动与意识结构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是初始意元体与成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语言)混化的结果。如果没有人的意识与之混化,新生个体的意识活动是不可能形成的,这从狼孩的身上已得到证明。我们这种观点似乎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论的“白板”说相同,但实质不同。因为高等动物也有神经系统,也有动物心理,为什么在动物的“白板”基础上不能通过人的教化而形成人的意识?这是因为动物的脑元体与人的意元体先天差别所造成的。诚然,如果对动物(比如大猩猩)进行连续若干代的人工教养,动物的脑元体肯定会在不太长的时间(与类人猿进化到人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相比)进化成意元体,形成真正的意识活动。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质的差别都是在混化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有质的差异的。而宇宙的进化过程则是先天与后天的不断混化过程。已形成的种属特征的后天是个体的先天,个体的后天活动是种属特征的现实存在的混化,先天与后天不仅是不可能分开的,而且是递相转化与促进的。这就是混化论的进化观。意识活动也是混化前进的。另外,个人的意识与社会意识也是辩证的混化关系,因为个人意识是在社会意识的背景中形成的。如前所述的成人的意识与语言对初始意元体的影响,实际就是社会意识对意元体影响的具体体现。社会意识总是要通过人或物表现出来,社会中这一切都会内化到意元体中,有的成为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有的则成为个人意识活动的素材,经过意元体中的混化可以产生异于已有的社会意识的新思想。当这新思想影响到一定范围时,就又成了社会意识的部分内容,而且可以通过文字、艺术固定保存下来。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的混化,呈连锁式因果关系,相互促进。二、意识活动的过程是脑与意元体的整体混化过程混元意识论认为,尽管意元体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与脑是一紧密相关的整体,因而决定了在意识活动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混化变化。譬如,当外界客观事物映入意元体时,虽然是通过分区定位的脑神经元的变化来完成的,但发生了变化的脑神经元的混元气一旦进入意元体中,就成了意元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来源于局部的信息变化会呈现出整个意元体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意识活动也是遍布于与全脑兼容的意元体的。这可能就是现代心理学“大脑等功说”的依据吧!当意元体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集聚成有形物质,这一“无形生有形”的过程是在意元体中心部位完成的,这是把映入意元体的印记固定化并被贮存起来的关键,没有这环节,就难以形成持久的长期记忆。这种物质变化可以形成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的颗粒,也可以形成神经细胞的树突的定向发育。这些实体性带有记忆特征的物质又以混元气的形式影响意元体。现代心理学的“生物分子记忆说”、“突触记忆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做是以上观点的佐证。Ⅴ意识活动是人的本质表现人和动物都有属于物质层面的新陈代谢、种族繁衍与属于精神层面的神经反射感觉、情绪等简单思维活动。正是这个缘故,西方一些心理学者把人和动物等同看待。混元意识论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误会,它将随着人们对意元体及其功能活动规律奥秘的揭示而解除。人虽然也有觅食、进食、排泄、求偶、交媾等动物层面的生命活动,但这些生命活动被人类注入了道德性、理智性、艺术性等高级层次的精神内容,也就是说,使这些生命活动具有了意识性。人的感觉、情绪也变成了被意识到的感觉与情绪,是受更高的精神支配下的感觉与情绪。人所有的生命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命活动层面的需要,还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而且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着人类自身的精神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先有精神上的向往,而后付之以实际行动——属于生命活动的肉体的行动。在这里,生命活动不仅是在意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而且生命活动成了满足精神活动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人的生命活动的发轫点——即行为动机,不同于动物的被动的本能反射,而是一种意识领域中自觉、自由、自主产生的行为指令。这种意识活动的特殊性,是建立在生命活动基础上的人类特有的活动,因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内容。前面我们曾经阐述了人的意识活动过程与内容是受着意元体参照系限制的,或者说意识活动是在参照系背景上进行的。同时我们又在意识活动的偏狭性里指出了错认“主人公”是错把参照系的活动当成了主人翁。也就是说,不能把属于参照系的意识活动当作主人,在这里我们又把属于参照系的意识活动说成是人的活动的本质,这岂不自相矛盾吗?否。我们把意识活动说成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本质而言的。前面说的把参照系错认为主人公,是对意元体的活动本质——自由、自觉、自主性质而言的。因为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把意元体“锁结”在了特定的模式上,使其自由、自觉、自主之性质服从于参照系的模式。或者说意识活动的发轫活动受到了参照系中已有的科学、艺术、道德等意识模式的制约,使意元体本具的虚灵、能动之性印上了己有的科学、艺术、道德意识模式的印记。诚然,任何意识活动都会包含着一定的内容,没有任何内容的意识活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随着人类的前进在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人的意识活动也就不断地走向更加正确、真实的境地。前面讲的意识偏狭,一方面是在参照系中没有超常智能的信息内容,导致使科学意识、艺术意识的偏狭;另一方面在参照系中建立起来的属于道德的价值模式是以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因而形成了一切为我的道德意识模式。它严重地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生命本质局限在占有欲的圈子里。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道德意识会对人的生命本质有如此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道德属于参照系中较基本层面的内容,它关系着人的行为动机的发轫,关系着对周围事物的爱憎取舍……这一切不仅将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有形之体的生命运动。比如,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流芳百世,也有的人为了苟且偷生投降变节而遗臭万年。至于意识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前面在意识作用中已经做了论述,而道德对人生命活动的本质的影响则将在下章《道德论》中全面讲解。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