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的名字如雷贯耳,但背后还有一位功不可没的智者——查理·芒格。巴菲特曾幽默地表示,芒格让他从投资界的“大猩猩”进化成了“人类”,没有芒格,巴菲特的财富可能远不及今日之丰。
《穷查理宝典》总结了芒格二十余年的智慧结晶,通过他的公开演讲,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低调大师的投资哲学。这本书不仅揭示了芒格与巴菲特如何携手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更蕴含着工作、生活与决策中的普遍智慧,能助你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分两步走,首先探索芒格与巴菲特如何在企业投资中坚守原则,实现财富自由;其次,提炼出芒格的三项普适智慧。
一、芒格的价值观
1.价值投资
提到芒格与巴菲特,绕不开“价值投资”。简单来说,每次交易都是买家(我们)和卖家(市场)的互动。买家的任务是评估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即“内在价值”。而卖家每天会给出一个随机价格。如果这个价格低于我们的评估值,那就是买入的好时机,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安全边际”。
理想状态下,我们追求更大的安全边际,但有时过于便宜的公司往往是因为经营不佳或存在风险。巴菲特早期深受导师格雷厄姆影响,偏好低价股,称之为“烟蒂投资”。然而,“便宜无好货”,许多廉价股背后是深陷困境的企业。比如伯克希尔·哈撒韦,原本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巴菲特因低价购入,却遭遇了持续恶化的经营状况,最终不得不全面收购。
芒格告诉巴菲特,优质企业比低廉价格更为关键。在好企业和合理价格之间,宁可选择前者。因此,他们倾向于投资那些虽然价格稍高但前景光明的公司,而非仅仅依赖于价格上的“捡漏”。
2.护城河
查理·芒格认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必须具备深厚的“护城河”。在历史的长河中,护城河是保卫城堡不受侵犯的天然屏障,越宽广越深邃,其防护作用越显著。在当今的商业世界,这个概念被巧妙地转化为企业抵御竞争压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定义一家企业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呢?
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护城河,就像可口可乐,即使其所有制造基地一夜之间被毁灭,品牌的力量依然能让它迅速东山再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能力,继续满足市场需求。品牌忠诚度,是护城河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的护城河,是由技术壁垒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苹果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每当新款iPhone上市,市场反应热烈,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消费者需等待数周才能拿到商品。苹果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因为它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到云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一旦用户习惯了苹果的产品,更换其他品牌意味着要放弃整个系统,成本极高。苹果拥有品牌和生态系统双重护城河,这也是其能够成为全球最具价值企业的原因之一。
3.认知边界
那么,如何找到这些拥有坚固护城河的企业呢?这引出了第三个智慧——认知边界。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强调,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巴菲特曾说,他与芒格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始终知道自己何时处于能力圈的核心,何时正在接近边缘。芒格进一步解释,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在能力圈内时,其实你已经跨出了界限。这一原则在投资中的体现就是,只投资于自己理解的行业,对于不熟悉的投资领域坚决回避。虽然这样的原则让他们错过了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早期投资机会,但同时也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陷阱,使他们能够在长达六十年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巴菲特和芒格只投资自己真正理解的企业,因此他们能够在市场低迷时保持冷静,不会因为股市的波动而惊慌失措。芒格建议投资者,当你决定投资一家公司时,应该用五个词概括出你投资的理由。将这些理由写在纸上,贴在显眼的地方。当市场出现恐慌,你动摇时,回头看看这张纸,思考最初的投资逻辑是否仍然成立。很多人在股市中亏损,往往是因为他们投资了太多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公司,可能只是听信了小道消息,而不是基于深入研究。
4.减少选择的次数
巴菲特曾提出一个有趣的建议,想象你有一张只有20个孔位的打孔卡,每次投资都要在卡上打一个孔。这意味着,如果你一生只能进行20次投资,你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决策,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研究。这实际上是在鼓励投资者减少不必要的交易,专注于深入研究少数几家优质企业。
在股市中,频繁的买卖往往源于对他人成功的盲目追随,结果往往是刚买入就遭遇套牢。由于对所投资公司缺乏深入了解,股价稍微下跌就丧失信心,匆忙抛售,而股价随后反弹,投资者又在高位再次买入,陷入恶性循环。芒格认为,一生中做出几次重大且正确的决策就足够了,因此,当他看好一家公司时,他会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大胆投资。这就好比钓鱼,需要耐心等待最佳时机,一旦机会来临,迅速行动,这些都是基于长时间观察得出的判断。记住,频繁地试探,就像每隔三分钟就检查一次鱼竿,是无法钓到大鱼的。
二、芒格的人生哲学
1.逆向思考
《穷查理宝典》之所以能超越一般的财经读物,成为投资与人生智慧的传世之作,不仅因为查理·芒格卓越的投资见解,更因其深邃的人生哲学,其中“逆向思考”是芒格哲学中最独特且有力的思考工具之一。
芒格反复强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这种逆向思考法在面对复杂决策时尤为有效。例如,当我们试图找出如何快速致富的方法时,可能会陷入迷茫,被众多可能性所困扰。但如果转换思路,思考如何快速消耗现有财富,则路径清晰,答案显而易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缺乏毅力,任意挥霍等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逆向思考迫使我们审视可能导致负面结果的行为,从而规避风险,找到最稳妥的解决方案。
2.多元思维模型
传统的教育体系倾向于培养专家,将学生分配到特定的学科领域,以深化其专业知识。然而,这种专业化虽然造就了精通单个领域的专家,却也可能限制了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视角,使我们倾向于使用单一的思维框架去解决多元化的问题。
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掌握历史、心理学、数学、工程、物理、化学、统计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并将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融会贯通,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导致我们忽视问题的多面性,而多元思维模型则能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判断。
例如,芒格指出,许多顶尖的投资人并非金融或经济专业的背景,他们可能是哲学或历史的学者。这恰恰说明了,跨学科的知识能为理解和预测市场动态提供独特的视角。乔治·索罗斯,这位著名的金融大鳄,其“反身性理论”就是他将哲学原理应用于金融市场的成果,证明了不同学科间的智慧是可以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
面对知识的广阔海洋,我们也许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然而,重要的是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积极寻求扩展认知边界。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芒格本人就是一个阅读狂热者,他每天都会安排时间阅读各种材料,无论是新闻、财务报告还是文学作品,甚至是乘坐飞机时也不会放过阅读的机会。他坚信,真正的智慧和见识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而那些他所遇见的最聪明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每天阅读的忠实实践者。
3.25种人的心理倾向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深入探讨了25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这些倾向往往在不经意间扭曲我们的判断,导致决策失误。以下是其中三种值得注意的心理倾向,它们在日常生活与投资决策中尤为常见:
避免不一致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驱使人们维持既有信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哪怕这些信念或行为已不再适用或合理。芒格指出,错误的决策往往源自于好想法的不当执行,而非初衷的恶劣。当投资失利时,人们往往会追加投入,试图挽回损失,这种行为背后的动力正是对先前决策一致性的追求。在生活中,这表现为对自我设定身份的过度执着,例如,坚信自己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可能无意中关闭了其他职业道路的大门。重要的是定期反思,确保我们的行动与目标仍然相符,避免无谓的执着导致偏差。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描述了个体在遭受损失或未能达到预期时的极端反应。芒格观察到,那些破产的人往往难以处理心理上的挫败感,拒绝接受努力未获回报的事实,这种情绪的失控最终演变为不理性的行为,甚至做出破坏性的决定。在投资领域,当预期的高额回报突然落空时,许多人会加倍下注,企图挽回损失,而不愿承认失败,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更大规模的亏损。
受简单联想的倾向受简单联想的倾向使人们倾向于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做出决策,而忽视当前情境的差异。芒格建议,为了克服这一点,我们应该采用“事前清单”策略,即在做出决策前,列出一系列标准或条件,以确保决策过程的客观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购房时,确定预算、位置和必需功能的优先级,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无关因素(如销售人员的说服技巧)干扰,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选择。
在深入探讨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与人生智慧之余,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个人的坚韧与乐观,这是他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芒格的一生,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累积的故事,更是关于人性光辉的展现。他始终保持真诚与善良,坚守个人价值观,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芒格的个人经历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发生在50岁那年。一次手术意外导致他左眼失明,医生甚至警告他右眼也有失明的风险。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芒格没有沉沦于绝望,反而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适应力。他立刻着手学习盲文,为可能到来的全盲生活做准备。幸运的是,右眼最终保住了视力,但这段经历无疑加深了芒格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查理·芒格的人生哲学,不仅仅关乎投资,更关乎如何以一颗平和而勇敢的心,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他的故事,如同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结束本文之际,我们诚挚邀请您,如果这篇文章触动了您的心灵,或是让您获得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