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瞧不上曹文轩,看来是有原因的。
近日,有家长网友爆料,由知名作家推荐的童书中出现不当情节:
同时,还有人反映《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其他著名儿童读物中也有相关描写,被质疑是否适合给小学生推荐阅读。
随后,出版社澄清:此书(《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已全面下架。
作家杨红樱说:“早在一年前就对这点敏感内容作了删改,现在的版本已经没有了。”
同时她提醒读者可以读读《天真妈妈》文字版的原著,读完整的故事,读自己的感受。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网友认为:
“现在的家长会不会太过度保护,小题大做了?”
但是,也有人说:
“孩子易于模仿,这样的读物对于判断能力弱的小孩来说极其危险。”
文学作品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文字本身是一个传递价值观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对于模仿能力强和逆反心理强的少年儿童来说,究竟是毒药还是真实呢?
01读还是不读,这是个问题?
曾经有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图画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书中,小熊生日这天,邀请了几名好友(小兔、小猫、小老鼠和小鸡)参加聚会,吃蛋糕的时候,却发现其中一位朋友不见了,但是桌子上却多了只烤“鸡”。
作者发问:
“宝宝,你知道谁不见了吗?”
儿童读物由成人创造,但是服务主体却是儿童。
作者在儿童故事书中,增加设问互动的情节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种刻意设定的结局未免有点牵强。
一本书有多火,作者知道;一本书的阅读体验有多尬,只有家长知道。
遇到这样的儿童读物,家长是不是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有家长就说:
“我女儿三年级了,看了书问我人死亡后是进入什么隧道?”
我曾经也遇到过给孩子读书的尴尬。
当时陪孩子看一本动物认知书,文字介绍是大猩猩,图片中的动物却披着金黄色的绒毛,孩子问我:“为什么大猩猩是金黄色的?”
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尬极了)!
后来,通过查资料得知:
猩猩分为大猩猩、黑猩猩和红猩猩三个品种,其中大猩猩体型最大,黑猩猩身体被毛较短,红猩猩全身红褐色毛发。
不得不承认,我买了一本假的“图画书”——作者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猩猩的分类。
这本假书,不仅让我自己陷入尴尬,更使孩子的认知陷入了混乱。
儿童文学作品处处都是“坑”,难道家长就不给孩子读了吗?
当然不是!
正确理解很重要。
02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残酷与幽默?
《三只小猪》是英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之一,三兄弟为抵抗大野狼而有不同的遭遇,大哥和二哥相继被吃掉,只有三弟的屋子没有被大野狼击垮,最后,老三还把大野狼给煮来吃了。
有些译者认为结局太残酷,对孩子不好,于是将狼吃猪,猪吃狼的情节修改掉,变成三弟最后保护了大哥和二哥,并用巧计赶走大野狼。
还有些版本中小猪和大野狼最后竟然成了好朋友。
为什么同一个故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指出:
事实上,不同的结局暗示了改写者的文学观、教育观以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评价。
童话故事本就是成人为孩子创作的文学样式,童话故事中生动的形象,浅显易懂的道理可以帮助孩子认知世界,明辨是非。
《三只小猪》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幽默有趣的结局上,丰富的幽默感、孩子听了开怀大笑,正是这个故事的精髓及价值所在。
大野狼恶有恶报,小猪为了保全自己将大灰狼吃掉是有合理前因后果的死亡。
但是,小鸡给小熊过生日,消失不见(非正常死亡)且被当成美味搬上桌却是费解的。
我们能理解“三只小猪”式的幽默,但是并不代表能接受“小熊过生日吃掉好朋友”式的残忍结局。
有人说:“正确引导价值观不是一味封杀,孩子还是不要养的太脆弱!”
如果儿童读物本身的价值观就是混乱的,何谈引导?
在一本学会沟通与道歉的书中,作者描写的惩治孩子的方法曾让我“大开眼界”。
书中主人公叫罗杰,平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有一天放学后和伙伴步行回家,没有事先通知家长和老师。
为了让罗杰和山姆长记性,校长将他们叫到办公室,教导他们正确的道歉方式,并让他足足练了一百多次。
孩子问我:“一百次?”
没错,练习道歉一百多次——靠机械重复让孩子学会道歉。
这是一套国外的绘本。
作者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商协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教孩子接受死亡,但是,绝不接受有辱智商的编造和误导;
我们教孩子相信权威,但是,决不盲从权威。
03儿童文学作品选择的标准
儿童文学作品虽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但是却由成人创作,早期的儿童作品都是由成人作品改编而来。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大体上分为两类:
儿童图画书(也称绘本),图大字少,亲子共读最佳选择;儿童故事、小说、散文等,偏重文学,适合具有一定识字量的儿童独立阅读。
有人曾用“三多一少”来形容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现状: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
如果说图画类的书本大多靠妈妈口耳相传(尤其是一些国内外经典作品),那么文学类的书籍却常常是“某某指定”、“某某推荐”或“某某必读”来到孩子身边。
那么,家长给孩子选择书本时需要参照什么标准呢?
从客观方面来看,真实性是首选,尤其是幼儿的图画书。
松居直说:孩子最早接触的图画书,最好是写实的,孩子接触认知类图画书的目的就是让实物与图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并且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这些“实物”。
朋友雅说儿子小明第一次认识斑马是在卡通书上看到的,可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奔跑的斑马,孩子却不停地询问那是什么?
图画书作为幼儿的启蒙读物,是孩子认识事物的窗口。
如果孩子看到斑马却叫不出斑马,这是父母引导认知的失误和阅读体验的损失。
失真的图画书还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混乱,所以,“图画书是否准确表达事物”应是父母给孩子选书的第一衡量标准。
其次,好的图画书应简明地介绍“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不管是大人念图画书给孩子听还是孩子独立阅读,如果孩子不能在心中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情节,便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故事性是一本图画书的生命力。
然后,家长给孩子购书,要正确理解“权威性”,不是只要名人推荐就值得一读,一定要仔细甄别筛选,书本某种程度是孩子的“成长奶水”,如果奶源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思想和认识肯定也会受其影响。
“经典是根,童心是田,读书是灌溉。”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长大成材。
——感谢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