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局折叠屏,有点突然却并不意外。突然在于从前期宣传到正式亮相的时间差,而不意外则是来自于作为市场前列品牌的布局本分。毕竟折叠屏被奉为未来形态,毕竟能做出消费者承认的品牌屈指可数。
小米对于「探索」这个词,其实一直情有独钟。在以往每一代的旗舰手机上,都能看见对产品的思考,有时是软件的前瞻规划,有时是硬件的「米式」设计,只不过有的时候这种思考略显「偏科」。
你看最初MIUI带来的桌面美感,刷新用户的认知,小米2S的MIUIV5,堪称经典。小米主打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小米6的亮银版本也是一绝,更不用说MIX一代的横空出世了。
不过最近MIUI过的不太好,这位曾经带领小米成功的大功臣,正在经历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诟病。
体量越做越大,但小米一直处于这种软件和硬件的反复纠缠中,有时候对硬件很执拗,却在软件上掉以轻心,有时候又是两极反转,最终结果就是,大众对于小米「探索」成果的正向评价总体上「不温不火」,但要看清一点的是,它一直都有想法。
小米MIXFOLD也是一部有想法的手机。
推出一款折叠屏,虽然说时间上已经不算早了,但好处是有足够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少走一些弯路,这或许是MIX这几年最想要的——运用成熟的技术,呈现小众的形态。折叠屏说到底,可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目前来看不够未来,因此依然需要「探索」,而要探索,首先得参与,MIXFOLD就这么来了。
看官对折叠屏也早已不陌生了,因此我们今天主要谈谈,在这个节点之下出现的MIXFOLD,小米在它身上作了哪些准备与表达了哪些想法,像是「骁龙+LPDDR5+UFS3.1」之类的性能基础不必深究。
当然折叠屏最基本的,就是折叠的结构设计了。内折方案可以保护常用的大屏,避免裸露划伤的风险,与之而来的一个常见「副作用」就是,因为铰链处的弯曲存在,内部屏幕合上时通常无法完全贴合。
这同样存在于小米MIXFOLD身上,在完全折叠的状态下内部有一个「小三角空间」,严格来说这有些影响美观,不过客观分析倒也无伤大雅,这也成为了将来进步的空间。
在小米MIXFOLD身上采用的「U型铰链」,有一个相对于其他产品较为明显的特性是,由于内部包含三组「轨迹机构」和两组「同步机构」,在折叠的过程中会清晰地感受到「两段式转轴手感」。
这个两段式的意思是,在屏幕开到0-50度时,有一股助力帮助撑开屏幕,这个撑开的速度很快,不夸张地讲,第一次尝试的你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它可能会带给你一丝「惊吓」。
展开至度后,则是会出现带有阻尼的坠入感,齿轮徐徐咬合直到完整展开。
那这么说来,排除闭合屏幕的小空隙与展开助力的小「惊喜」,小米MIXFOLD的「U型铰链」有什么优势?
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重量与可靠性。
相比于传统铰链,其重量降低27%;弯折测试达到20万次,极限可靠性弯折测试最高可以到万次。
在重量上小米MIXFOLD依然来到g,并且这是黑色普通版本,陶瓷版则是g,不过由于体积的关系,展开形态下的单手支持并不困难,更让人在意的是整机使用的玻璃后盖,指纹自是残留,当然也不能忽视干净时安静深邃的黑色颜值,这块大猩猩玻璃,是有陶瓷质感的。
要说小米MIXFOLD在同类中的折叠体验如何,我给的评价是堪堪过关。有机会你也一定要感受一下开屏的助你一臂之力。
开屏之后呢?
这块8.01英寸:3的2K内屏,在色彩的基础素质上十分优秀,并且支持杜比视界,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卖点,因为它的视觉效果十分耐打。但关键点在于,小米MIXFOLD的内屏仅有60Hz的刷新率,而外屏即使支持高刷也仅有90Hz。
尴尬的局面来了:
常用的内屏不支持高刷,90Hz的外屏因为27:9的屏幕比例长得过分,几乎直接劝退正常使用。这样痛苦的选择苦的是早已习惯于Hz遍地走的安卓用户了,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游戏体验,在小米MIXFOLD上都将面临大打折扣。
不过正如我说的,小米MIXFOLD拥有一个聪明的卖点——观影体验。
诚恳地向诸君发问:每当谈起大屏,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使用场景为何?毫不犹豫地说,我自身仍然第一反应是「看视频」,即便是我真实高频率地在使用平板办公,我也相信我会有诸多同僚,不管是不是大环境的教化,至少证明娱乐是大众的基本追求之需求。
2K、10亿色显示、DCI-P3色域、JNCD≈0.29、ΔE≈0.35的超高色准、nit峰值亮度、全链路HDR10+、MEMC动态补偿,再加上杜比视界。
把这些摆在一起,反倒是想用视频证明一下自己的眼球了。在爱奇艺,甚至还有「MIX专区」,提供「环绕立体声」与「杜比视界」两种体验,随着业界最大电压15VSmartPA加持、10A电流供电、哈曼卡顿调教的双+双的四扬声器系统的澎湃发音,活脱脱一个小随身影院。
这是常规手机远不及的观赏体验,它来源于大屏的优势,也是折叠屏的当打之点。
不过痛点也来了。全屏观看视频的APP会在展开情况下强制横屏,两边正是四扬声器所处的位置,有利于耳朵的收音,但苛求于手掌的握姿,因为一不小心手部即会遮挡音孔,此时过于强悍的立体声反而成为最大的听觉灾难,那就是不完整的立体效果,偏差感过于强烈。
不过也不是不好解决,只要在支撑手机的时候尽量用指尖而非指肉,即可避免。但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但难道就应该否认四扬声器的设计吗?
这又是一个对于小米硬件设计的考验。和文首提出的问题一样,小米MIXFOLD再次陷入软硬件的纠缠之中。它拥有良好的内容,却忽视了硬件的落地,更难受的是,这硬件本身是优秀的,是积极的,它不能被否定。
而在优秀的硬件之外还夹杂着刷新率的进步空间,所以总让人感觉小米MIXFOLD想发力却使不上劲。每每兴头之上泼点凉水,只因它底子不错,也怪它底子不错。它本就是「MIX」,更何况身兼「FOLD」,理当值得更高期许。
是的,这个期许,又回到软件。
还是离不开那个问题,折叠屏不能被当作平板,不能仅仅是常规手机的放大款。如果仅仅是同比例的进行界面的放大,那么大屏则毫无意义,折叠更显得多此一举,合适的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利用,在任何地方都理应如此。
折叠令内容扩展成为可能,而大屏拥有得天独厚的内容显示优势,小米该做的思考,是如何呈现这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之上交互。
总结了两个方面,一是娱乐场景:
视频多屏同看游戏视野优势
小米MIXFOLD可以在一块屏幕上同时观看多达四路视频,主视频在左侧,右侧列三个视频。在多路视频中点击切换当前声道,拖动切换主画面。不过目前需要在咪咕视频中方能实现,期待后续其他APP跟进。
游戏视野的优势也是来自于屏幕特殊的比例与分辨率,常玩游戏的话像是竞技类手游,操作习惯练就的肌肉记忆至关重要,还是使用推荐自身常用的设备。
二是效率场景:
键盘分离左右分屏平行窗口跨屏拖拽掌上PC模式
由于双手握持才是折叠屏最自如的使用姿势,小米MIXFOLD的键盘设计成了左右分离,并且加入双空格,不挑左右拇指,照顾两种习惯。
输入法可以分离,大屏照样可以,由此同时在左右两侧显示两个App。
(开启方法:最近任务→长按应用→分屏按键→在新分屏中开启其他应用。)
平行窗口是小米MIXFOLD的一项利器。它的意思是「左右分屏显示同一个App内容」。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时刻都在分屏,可以在相应操作之后触发分屏。
比如正常刷微博是全屏状态,点击博文图片或者点击单条博文,此时将会在屏幕右侧打开相应图片和博文,以反馈上级操作。再比如逛淘宝,点击加入购物车,右侧则会分屏购物车详情,并且实时更新。
据官方介绍目前有23款App支持平行窗口。
(开启方式:设置→应用设置→平行窗口→开启不同应用平行窗口开关。)
跨屏拖拽支持跨应用发送文件。从相册直接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