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消失的巨兽北京,北京
TUhjnbcbe - 2020/12/3 13:14:00

知识就是力量,欢迎回到.

消失的巨兽系列即将结束,请各位老板稍安勿躁。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有两位,也许在我们的眼中它们并不算是巨兽,但论及能力与其在历史上掀起的腥风血雨来看,它们却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可能为我们奉献一出更为精彩的远古大戏。

首先登场的是“北京人”。北京人全名“北京直立人”,首先要明确的是,他们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他们打造石器和说话的能力,也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强,这一点我们就不多说了。“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附近的龙骨山,这是一个几十万年间被沉积物逐步填满的大洞穴。从年到年,这里共出土了5个头盖骨、多块头骨破片、14块下颌骨、多颗牙齿,以及少量破碎的股骨、上臂骨和锁骨等。这些化石绝大部分在二战中失踪,新中国成立后又发掘出了少量化石。

北京人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古人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北京人化石中的头盖骨远远多于面部和肢体骨骼,而且头盖骨上面的破缺、伤痕也十分可疑。龙骨山发掘第二任主持者、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以及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都认为,这意味着北京人当年可能存在食人之风。食人者将后颈和面部的骨头打碎,挖出脑子吃掉,再割下身体其余部分的肉,是做成烤串还是切片吃火锅,抑或是生吃刺身,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科学家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结论,是因为在当时,人们已经在欧洲的另一种史前人类——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上,以及对新几内亚食人土著的观察中,均发现了类似现象。

魏敦瑞

步日耶

一开始,国内学者并不赞同步日耶与魏敦瑞的看法,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也发掘出了少量头骨碎片。在电镜扫描的精确观测下,一些化石确实显示出了石器切割的痕迹,这说明北京直立人确实极可能存在同类相食的情况。而至于吃的是谁,有可能是“猎杀”到的其他群体的成员,也可能只是吃掉已死的亲属,闲着没事儿就吃自己人的情况应该不太可能。

不过,吃掉北京人的并不只有北京人,当然也不是广东人,而是今天节目的另一位主人公,这便是鬣狗。科学家在一些北京人化石的眉骨、头顶等部位,发现了鬣狗犬齿留下的咬痕,而头骨底部的孔洞则显示了鬣狗前肢的杰作。一段股骨上的表面损伤,也与现代斑鬣狗啃咬后吐出的骨骼特征吻合。

根据这些痕迹,科学家推测出了鬣狗吃掉北京人的大致套路:它们先以前肢按住受害者,然后用强有力的大嘴啃掉眼珠子、鼻子和整张脸,随后掀开头盖骨,吞食颅腔里鲜美多汁、高蛋白高营养的大脑,再嚼碎四肢的骨头并吃掉嫩滑鲜香的骨髓。进食手段之残忍着实令人发指。

那么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鬣狗,和我们今天所见的鬣狗是一种吗?显然不是,北京人所面对的鬣狗下手要更狠。现在我们熟悉的鬣狗是非洲草原上的“斑鬣狗”,它们的体型不输于狼,强有力的双颌可以咬开骨头,结成大群时就连狮群都要退避三舍。而几十万年前北京直立人所面对的,则是更加可怕的对手——中华硕鬣狗。

斑鬣狗

中华硕鬣狗

中华硕鬣狗的身长接近2米,肩高1米左右,光头骨就有35厘米长,体重估计可超过公斤,甚至接近公斤,可见其与今天的狮子一般大。龙骨山出土的硕鬣狗化石至少代表了0多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个体,这显示出它们当年香火兴旺。

与斑鬣狗相比,硕鬣狗不仅个头大出几圈,而且头骨更短粗,脖颈和肩膀更强壮。它们的上下颌咬合时,如同一把大钳子,并将力量集中于第三前臼齿的一点,可以轻而易举地咬碎骨头、吞食骨髓。同时,它们的四肢也是短而粗壮,能轻易撕开沉重的尸体。

一般我们都认为,斑鬣狗主要捡别人的剩饭剩菜。但现在,斑鬣狗经过人们的多年研究已经被“洗白”,动物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鬣狗群捕杀斑马、野牛的场面,而不是整日捡拾狮子的残羹剩饭。但硕鬣狗不一样,它们身躯太过笨重,不适合快速奔跑,犬齿的咬杀能力也不强,所以被认为很可能就是以食腐为主业的。当时北京一带有数量众多的周口店犀、三门马、大角鹿等大型草食动物,而虎、豹等其他猛兽在硕鬣狗面前体型并不占优。

鬣狗捕杀野牛

大角鹿

据此研究者推测,“身大力不亏”的硕鬣狗可以凭借其个头大、数量多的优势,在草原上横行霸道,从其他猛兽口中抢夺猎物,扮演强盗和清道夫的双重角色。由于腿短不便长途跋涉,它们可能会跟着秃鹫等食腐鸟类,或者通过出色的嗅觉和听觉找到尸体。

另外对史前非洲的硕鬣狗化石分析显示,它们喜欢啃咬猎物四肢的骨头,因为里面的骨髓比较丰富。这或许也可以解释北京直立人的肢骨化石为何这么少。

在非洲和欧洲,古生物学家发现了硕鬣狗与大量其他动物骨骼混在一起的大化石堆,据分析这很可能是它们的巢穴。那么,曾被视为北京人居所的猿人洞,会不会也是硕鬣狗的巢穴呢?

其实,人类能有今天的智力和模样,与肉食的作用密不可分。营养丰富的动物蛋白和油脂,极大滋养了人类的大脑,也使今天的我们不用像大猩猩、狒狒一样,长个肌肉发达的大下巴来磨碎植物纤维。不过在直立人阶段,虽然肉食令人垂涎,但他们打猎的本事恐怕难以恭维,北京人主要靠抢夺、捡拾动物尸体来获得肉食,可见他们跟硕鬣狗是同行,也是竞争者。

抢夺猎物的北京人

与现代人相比,北京直立人的身躯矮壮结实,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仅1.56米,但其力量和抗击打能力可能更强些。不过,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只有毫升左右,这要远远小于现代智人的ml。同时,北京人的喉咙构造更接近猿类,控制舌头、胸肌的神经也比我们少很多。这意味着直立人很可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说不出复杂的语言。他们的石器技术也比较原始,缺少捕猎大型动物所需的长矛、投枪等利器。龙骨山的许多动物尸骨上既有猛兽的牙印,又有人类石器的切削痕迹,而且石器痕迹总是位于牙印之上,这证明直立人的肉食来源,大多靠巧取豪夺,而不是自己捕杀。

研究认为,史前直立人可能就像秃鹫、鬣狗和胡狼一样,对原野上的动物尸体垂涎欲滴。而要赢得腐食大战,就要赶走各种凶禽猛兽。从猛兽口中硬抢,听起来难度很高,那么史前人类是怎么做到的?除了不很熟练地用火之外,直立人当年面对猛兽时,或许主要还靠灵长类的“传统战术”,这就是聚众围观、大吵大叫,投石块、扔树枝,威吓并驱赶对方。势单力孤的虎豹要是碰上这样一群群魔乱舞,估计多半只有自认倒霉,丢下猎物跑路。

那么又大、又猛、又群居的硕鬣狗呢?现在认为,同为高度社会性的群居肉食者,直立人与硕鬣狗应该会有意避免在原野上相互捕猎,因为冲突的结果可能会两败俱伤。但在寒冷的冰河期,能遮风挡雨的洞穴总是宝贵的。研究者认为,龙骨山洞穴可能是由直立人、硕鬣狗以及其他食肉动物轮流坐庄。直立人有时在火把、石器的帮助下把鬣狗赶走,抢夺鬣狗的猎物和洞穴。当然了,这要冒很高的风险,其中一些人可能反成了鬣狗的口中食。而即便抢了过来,北京人也很难睡踏实,因为月黑风高的夜晚,正是鬣狗逆袭的好时机。果然,在北京想有套房,着实不容易啊!

北京人用火想象图

那么在这场物种之间的大较量中,北京人和硕鬣狗谁笑到了最后呢?

化石显示,直立人最早出现在约万年前的非洲,而后逐步往亚洲扩散,从中国华北到当时因海平面下降与大陆相连的爪哇岛,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近年的研究将北京直立人的历史推到了77万年前的寒冷时期,不过这一结果尚未获得公认。而在20多万年前,北京人则走完了自己的历史进程。

硕鬣狗的家谱比直立人更悠久,早在约万年前的上新世就已出现在地球上。到80万年前,欧洲和非洲的硕鬣狗已趋于灭绝,但它们对中国华北的寒冷气候似乎还挺适应,又多撑了一些时间。不过在龙骨山年代较晚的地层中,就找不到硕鬣狗的化石了。

前面我们说过,直立人远不是“遇神杀神,遇*打*”的超级猎手,那么硕鬣狗的灭绝是北京人造成的吗?

毫无疑问,在进化历程中,直立人的大脑逐渐增大,打造石器和用火的手法也愈加熟练,在与硕鬣狗的竞争中会逐步显示出优势。不过,北京人恐怕也只是硕鬣狗灭亡的“帮凶”,而非主谋,靠山倒掉与祸起萧墙,可能才是把硕鬣狗逼上了绝路的主要原因。

从77万年前到40,50万年前,华北地区经历了寒冷与温暖的多次气候变换,食草动物的数量、种类也发生了较大波动,以捕食大型动物为主的剑齿虎类等大型捕猎者首先走向灭绝。这就使硕鬣狗失去了重要的“抢劫对象”和腐食来源。同时,鬣狗同门中还冒出了一个后起之秀,这就是与今天非洲斑鬣狗很相似的“最后斑鬣狗”。它们的体型比硕鬣狗小,但更灵活,擅长积极捕食,70%的猎物都是自己抓获的,或许正是它们逐步将硕鬣狗排挤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最终消失在中国大地上。

最后斑鬣狗头骨

不过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的是,北京直立人也没笑到最后。龙骨山最晚在41万年前,就不再有他们的踪迹了。而在较温暖的南方,直到20万年前仍有直立人留下化石。或许他们最终难以忍受北方的严寒,退缩到更加舒适的家园,直到被从非洲走出的更聪明、更适应环境的智人所替代,或者与其融合。

历经多万年,从温热的非洲老家一路跋涉到冷暖无常、充满挑战的东北亚,直立人与硕鬣狗之间不知曾发生过多少故事,化石能告诉我们的只是一小部分,现在我们也只能靠脑补,来回想那段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故事。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活在北京,都不容易。

如果您可以将本期节目或我们节目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失的巨兽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