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行人,登山徒步了16公里,走过的路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小豹子的形状。上图这个样子的,可爱吧。
记得当时为了走出这个小豹子嘴唇的样子,还特意走了一段回头路,经常走着走着,我就会问领队“咱们这是走到哪里啦?”领队就会说,“走到大腿啦,走到小腿了,哎呦,走到小尾巴啦。”喜欢这种妙趣横生的行走方式,仿佛双脚是画笔,用行走的方式在广袤的大地上勾划出想要的图案。
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这次徒步的一些突然的顿悟,其实也说不上顿悟啦,就是从一个业余徒步者视角对这些可爱的专业的登山者的观察总结,并且和“活久见”的生活进行的或多或少的一些硬关联。
01下山特别是遇到陡坡的时候,需要我们在“快要摔倒”中维持住一种“侥幸的平衡”感。
习惯了在平地跑步那种双脚踏实大地的确定感,每次下山,特别是遇到稍微陡一点的坡,我都走得特别狼狈。通常,我都会蹲下去,然后双手和腿并用,慢慢的蹭下去...那是一路的尘土飞杨...
后来,队里的一个小姑娘跟我说,下山的时候,并不是每一步都要踩的很实很用力,脚只是一个支点,身子要收着点劲,努力在随时可能“要摔倒”的状态中,保持一种稳定和平衡,小步跑下山。我马上试了一下这种方式,当你放弃了一些“脚踏实地”的确认感的时候,你获得的是动态变化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动态的稳定感。
这事儿让我联想到,很多生活中的胆怯和焦虑,并不是因为前方路有多凶险,而是不愿意放弃那些所谓的「很瓷实的安全感和确定感」;而这种所谓的“确定感”“安全感”,其实并不舒适,也不一定安全。
保持在“快要摔倒”中小步前行,并在不断前行中,寻找动态的平衡。我想这句话可以应用到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快要失控的临界值,找到的平衡,因为本来就是豁出去玩儿一场无限游戏呀。
02上山的时候,脚趾抓着地,带着身子向上窜的感觉。对,就像飞檐走壁的大猩猩呀。
走在我前面是个专业登山者。最开始我跟在他后面,主要是因为他包上背着一个外放的speaker,放着脱口秀节目,我想听听段子,爬爬山,挺好的。后来,我发现他登山的脚步,比脱口秀更有意思。
首先,他每一步迈的都很小,也就是很少会看见他迈一大步,一直都是小步高频。后来他踩哪里,我就踩哪里,发现按照他的行走路径走,就是很轻松。
再后来,发现他都是前脚掌着地,爬山的感觉让我想起攀岩,脚是一个抓手,用身体的核心力量带动身子前行。因为平时跑步,我的核心也不错,所以我就慢慢去模仿他爬山的感觉,果然又轻松了不少。
我们有时候学一个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去学习其分解动作,或者一下子进入到事情本身的学习。我想是不是在学习一个事儿的最开始,在进入具体学习之前,先去以旁观者角度,沉浸式的通过看或者模仿感受某个领域顶级专业的人做这个事儿的时候拿捏的「那种范儿」。这个点,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所以先不细说,但是我们都可以慢慢通过实践感受一下。
03真正的放松,其实是聚精会神。
我们一路走的很快。下山的时候,又有很多是土坡和不规则的石子路。所以下山我都是聚精会神,怕一下子踩空或者崴脚。眼睛紧盯下一步可以踩住的位置。按说体力上是很累的,但是每一次完成一个下坡,我都发现精神其实是相当放松舒适。
想到,让我们每天累死累活的,真的是生活本身么?我想,可能是我们同时想的太多,缺乏聚焦罢了.工作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做不好而焦虑,而不是事情本身很复杂;做A项目的时候,会开始担心B项目还没做,而觉得A项目很难而抱怨。其实当我们聚精会神,去完成一个事情的时候,无论这个事儿有多难,都是放松和愉悦的。
所以,生活让你累的,是什么?是不是只是你一次想要的太多了。
04好像踩在沙滩上啊
一直都是山路,偶尔踏在平地的时候,就感觉特舒服。一次,走了一段山路之后,是一段木头栈道,团队一个很有意思的大爷说,“哇塞,感觉踩在沙滩的感觉哦。”
你看,生活真的很“坏”么?也许就是你走的路,太舒服了。
最后,showmyrespectto我们的组织者鹏哥。
据说今天又带着另一波人走香山八抓鱼去了(50多公里)。昨天,看到当他一个人走在队伍最前面,登山包的两个带子也没系,随着步伐左右摇摆的样子,我笑说他特别像李逵,然后想起来这句歌词??
“白天黑夜交错
如此妖娆婀娜
蹉跎着岁月又蹉跎了自我
前方迷途太多
坚持才能洒脱
走出黑暗就能逍遥又快活”
最后,希望积极行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逍遥又快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