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简介:
互联网造就了信息芜杂的局面,也使得真知灼见更显宝藏价值;人是意识的动物,能在混乱的意识流中觅得一丝清明是一件幸事。读书是与具有深刻见解的人进行交流,是一种寻得清明的简洁方式。但信息通过眼耳鼻舌进入大脑,又会被原有沉积的意识进行“再解释”,囿于个人认知水平、经历、信仰,再解释会打上个人印记,甚至会被曲解。无论如何,希望个人的一点见解可以给您带来一丝清明。
师师同学最近读了《动物精神-人类心理如何驱动经济、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这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和耶鲁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创作的一部既通俗又专业的经济学著作。
一、时代背景
这本书应景地出版于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其更核心的是重拾了“动物精神”这一概念,书名基本可以概括中心主旨。
这本书在经济学上也颇有影响,总结起来,一为重拾凯恩斯思想,二为挑战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人假设。
所谓重拾凯恩斯思想,指的是凯恩斯此前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早已对“动物精神”作出解释,大多数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人们总是有非经济方面的动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并不总是理性的。
多年以后,凯恩斯的此项思想被经济学家所阉割,最后走向了自由放任的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制度架构。
年之后的美国次贷危机中,自由放任让位给了强势*府。美联储几次重磅出手非常及时——比如扩张贴现窗口,如TAF(定期拍卖工具)、TALF(一种无追索权贷款);直接向银行注资;通过*府支持企业直接发放贷款……遏制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危机,更遏制了信心危机及此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冲击降至最低。由此暂时稳定了局面。
至于挑战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两位作者从动物精神层面进行了补充,冲击或者说完善了理性人假设,进而对宏观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
二、动物精神
“动物精神”这一概念在古拉丁文和中世纪拉丁文中被写成spiritusanimalis,其中animal一词的意思是“和心智有关的”或“有活力的”,它指的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
但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的含义略有不同。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有时还被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动物精神”就是
人的脊柱神经感知到刺激
切断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然后
干!
复杂事情简单化,“动物精神”就是理性的另一面,即非理性。
今年师师同学借着疫情给出的家里蹲机会,决定研究下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个什么*,所以啃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三部曲,这三本著作对“人”这种动物的过往、如今、未来进行了梳理,更核心的是追求了人的“意义”何在,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这三个人类命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后有立改三观之功效,以后有机会再总结下这几本书的读后感,这次先言归正传。提这三本书,是因为“动物精神”的本体是人。
人是什么呢?用尤瓦尔的话说就是可以归类为:“人属的人种”。简单来说,不要忘记了,人是动物的一种。尤瓦尔这样总结:
“毫无疑问,智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但智人也很喜欢认为自己的伦理地位较为高尚,自己声明比猪、大象或狼更有价值,而这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
若相信物种进化论,人类本就是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最早的人类起源于年前的东非,智人在10万年前出现,虽然人类厚颜将自己命名为智人,但其实就是一堆吵闹的巨猿,与我们最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猩猩。
人是动物,动物自然就有“动物精神”。这种理念,决定了人做很多事情,并非总是理性的。岔开话题,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个人在感性和理性的挣扎中,最终屈服于感性,做出了哪些愚蠢的决定。
三、信心比*金更重要
本书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分别是信心、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故事。
信心可以用经济周期进行佐证——好年景时疯狂投资扩张、大笔借贷,“人属的人种”总认为经济热度会一直持续下去,信心就像一个钟摆,摆到了最高的位置;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期,信贷窗口迅速关闭、投资额大幅下降,动物信心的钟摆又摆到了最低的位置。现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遇到危机,中国也一直在强调“信心”的作用,在关键时刻,信心比*金更重要。单用股市行情摇摆也可以说明,正所谓“一根阳线改三观”,行情好时买菜大妈往里冲,行情不好时连机构投资者都谨慎得要命,所以股市中的过山车行情才会如此之多。
公平
《动物精神》中提到了工人的工资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平决定的,挑战原有的薪酬决定体系,原来的经济学认为薪酬由工人技能水平、劳动时间、供需等决定。关于公平的解释,可以去阅读下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书中对于人类的基本规则“互惠”的解释基本可以说明公平的重要性。《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也有一个案例,对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有点像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双方对等对待。
别人欺负你,你该如何应对
以牙还牙的“针锋相对”策略?
先“针锋相对”再予以宽容?
还是把右脸伸过去的无限宽容?
在这三种策略中,经过演化最终证明,先“针锋相对”再予以宽容的策略更为有效。这也跟美国与中国前段时间发生外交冲突,“对等”互相关掉对方的使馆是一模一样的。
腐败和欺诈
安然财务造假事件、房利美和房地美引发次贷危机。这些会导致信心的崩塌,进而发生多米诺骨效应,社会整体信心崩塌。
货币幻觉
教育人们明白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假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是要给立牌坊的,现在还会吗?猪肉价格现在多少钱一斤?相对应,你现在的工资是多少钱一月?现在如果你拥有10万元,感觉自己还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那就是一个“幻觉”,在一线城市连一个厕所都买不起。
故事
这个可以用n多中国历史上的故事进行说明,比如“望梅止渴”,比如刘邦提刀斩蛇的故事。此处附上《史记》原文供各位读者感受: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所以说,*治家是最会讲故事的,杀条蛇都能杀出个皇帝来,感觉小时候被我无意杀死的蛇都好冤枉,在此集体祭奠下。
总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多么重要!不仅能哄娃,说不定还能治国!另外,故事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好的故事甚至会激发一个民族的信心,发生乘数效应,推动投资、消费等等,而负面故事也会让人集体陷入恐慌,甚至让一个民族的进程发生扭转。
师师同学最近读的《未来简史》,还提到了另外一个细节,讲到人为何总愿意赋予某件事以意义,或者说形成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存入大脑。书中提到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区别,个人经验了一件事的始终,这叫经验自我,但总会经过意识的演绎,解读为一个新故事,这叫叙事自我。比如一个人投资股票,在一只股票上赚了10倍,逢人吹嘘自己的战绩卓著堪称“股神”,这叫叙事自我;其实,一般人都持有一揽子股票,且还要拉长时间来看收益,再剔除通货膨胀和基准利率调整,还能剩下多少?说不定10年亏了10%,这就叫经验自我。
人,总会赋予一件事以意义,给自己寻找一个如此思考和行动的理由。其实,拉长时间来看,回溯年、年,我们如今相信的事、规则、观念也许就是个笑话,比如男女平等、同性恋,而拉长到未来年,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也许都会成为后代的笑(gu)话(shi)。
写在最后的话:以上故事纯属原创,码字不易,若觉得有意思大家请点个赞,能转发当然更加欣喜。若有需要讨论的可在后留言,师师同学定会回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栏目简介:
互联网造就了信息芜杂的局面,也使得真知灼见更显宝藏价值;人是意识的动物,能在混乱的意识流中觅得一丝清明是一件幸事。读书是与具有深刻见解的人进行交流,是一种寻得清明的简洁方式。但信息通过眼耳鼻舌进入大脑,又会被原有沉积的意识进行“再解释”,囿于个人认知水平、经历、信仰,再解释会打上个人印记,甚至会被曲解。无论如何,希望个人的一点见解可以给您带来一丝清明。
师师同学最近读了《动物精神-人类心理如何驱动经济、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这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和耶鲁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创作的一部既通俗又专业的经济学著作。
一、时代背景
这本书应景地出版于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其更核心的是重拾了“动物精神”这一概念,书名基本可以概括中心主旨。
这本书在经济学上也颇有影响,总结起来,一为重拾凯恩斯思想,二为挑战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人假设。
所谓重拾凯恩斯思想,指的是凯恩斯此前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早已对“动物精神”作出解释,大多数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人们总是有非经济方面的动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并不总是理性的。
多年以后,凯恩斯的此项思想被经济学家所阉割,最后走向了自由放任的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制度架构。
年之后的美国次贷危机中,自由放任让位给了强势*府。美联储几次重磅出手非常及时——比如扩张贴现窗口,如TAF(定期拍卖工具)、TALF(一种无追索权贷款);直接向银行注资;通过*府支持企业直接发放贷款……遏制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危机,更遏制了信心危机及此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冲击降至最低。由此暂时稳定了局面。
至于挑战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两位作者从动物精神层面进行了补充,冲击或者说完善了理性人假设,进而对宏观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
二、动物精神
“动物精神”这一概念在古拉丁文和中世纪拉丁文中被写成spiritusanimalis,其中animal一词的意思是“和心智有关的”或“有活力的”,它指的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
但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的含义略有不同。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有时还被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动物精神”就是
人的脊柱神经感知到刺激
切断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然后
干!
复杂事情简单化,“动物精神”就是理性的另一面,即非理性。
今年师师同学借着疫情给出的家里蹲机会,决定研究下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个什么*,所以啃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三部曲,这三本著作对“人”这种动物的过往、如今、未来进行了梳理,更核心的是追求了人的“意义”何在,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这三个人类命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后有立改三观之功效,以后有机会再总结下这几本书的读后感,这次先言归正传。提这三本书,是因为“动物精神”的本体是人。
人是什么呢?用尤瓦尔的话说就是可以归类为:“人属的人种”。简单来说,不要忘记了,人是动物的一种。尤瓦尔这样总结:
“毫无疑问,智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但智人也很喜欢认为自己的伦理地位较为高尚,自己声明比猪、大象或狼更有价值,而这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
若相信物种进化论,人类本就是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最早的人类起源于年前的东非,智人在10万年前出现,虽然人类厚颜将自己命名为智人,但其实就是一堆吵闹的巨猿,与我们最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猩猩。
人是动物,动物自然就有“动物精神”。这种理念,决定了人做很多事情,并非总是理性的。岔开话题,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个人在感性和理性的挣扎中,最终屈服于感性,做出了哪些愚蠢的决定。
三、信心比*金更重要
本书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分别是信心、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故事。
信心可以用经济周期进行佐证——好年景时疯狂投资扩张、大笔借贷,“人属的人种”总认为经济热度会一直持续下去,信心就像一个钟摆,摆到了最高的位置;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期,信贷窗口迅速关闭、投资额大幅下降,动物信心的钟摆又摆到了最低的位置。现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遇到危机,中国也一直在强调“信心”的作用,在关键时刻,信心比*金更重要。单用股市行情摇摆也可以说明,正所谓“一根阳线改三观”,行情好时买菜大妈往里冲,行情不好时连机构投资者都谨慎得要命,所以股市中的过山车行情才会如此之多。
公平
《动物精神》中提到了工人的工资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平决定的,挑战原有的薪酬决定体系,原来的经济学认为薪酬由工人技能水平、劳动时间、供需等决定。关于公平的解释,可以去阅读下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书中对于人类的基本规则“互惠”的解释基本可以说明公平的重要性。《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也有一个案例,对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有点像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双方对等对待。
别人欺负你,你该如何应对
以牙还牙的“针锋相对”策略?
先“针锋相对”再予以宽容?
还是把右脸伸过去的无限宽容?
在这三种策略中,经过演化最终证明,先“针锋相对”再予以宽容的策略更为有效。这也跟美国与中国前段时间发生外交冲突,“对等”互相关掉对方的使馆是一模一样的。
腐败和欺诈
安然财务造假事件、房利美和房地美引发次贷危机。这些会导致信心的崩塌,进而发生多米诺骨效应,社会整体信心崩塌。
货币幻觉
教育人们明白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假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是要给立牌坊的,现在还会吗?猪肉价格现在多少钱一斤?相对应,你现在的工资是多少钱一月?现在如果你拥有10万元,感觉自己还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那就是一个“幻觉”,在一线城市连一个厕所都买不起。
故事
这个可以用n多中国历史上的故事进行说明,比如“望梅止渴”,比如刘邦提刀斩蛇的故事。此处附上《史记》原文供各位读者感受: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所以说,*治家是最会讲故事的,杀条蛇都能杀出个皇帝来,感觉小时候被我无意杀死的蛇都好冤枉,在此集体祭奠下。
总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多么重要!不仅能哄娃,说不定还能治国!另外,故事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好的故事甚至会激发一个民族的信心,发生乘数效应,推动投资、消费等等,而负面故事也会让人集体陷入恐慌,甚至让一个民族的进程发生扭转。
师师同学最近读的《未来简史》,还提到了另外一个细节,讲到人为何总愿意赋予某件事以意义,或者说形成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存入大脑。书中提到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区别,个人经验了一件事的始终,这叫经验自我,但总会经过意识的演绎,解读为一个新故事,这叫叙事自我。比如一个人投资股票,在一只股票上赚了10倍,逢人吹嘘自己的战绩卓著堪称“股神”,这叫叙事自我;其实,一般人都持有一揽子股票,且还要拉长时间来看收益,再剔除通货膨胀和基准利率调整,还能剩下多少?说不定10年亏了10%,这就叫经验自我。
人,总会赋予一件事以意义,给自己寻找一个如此思考和行动的理由。其实,拉长时间来看,回溯年、年,我们如今相信的事、规则、观念也许就是个笑话,比如男女平等、同性恋,而拉长到未来年,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也许都会成为后代的笑(gu)话(shi)。
写在最后的话:以上故事纯属原创,码字不易,若觉得有意思大家请点个赞,能转发当然更加欣喜。若有需要讨论的可在后留言,师师同学定会回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