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文:路文彬丨主播:上官文露
/Part01
「黑猩猩代替人类主宰地球?」
▼
如果人类文明停滞不前,黑猩猩进化加速,人类会被取代吗?
听到这个问题你会不会想要发笑?大多数人心中动物园里供人观赏戏玩的黑猩猩,竟然成为了人类之后的备选高级生命体?
事实上,黑猩猩的基因和人类基因相似程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并且拥有和人类共同的祖先,他们的短时记忆能力甚至超过了人类,他们的基因突变能力非常强……
黑猩猩代替人类主宰地球,你敢想象吗?
很早就在屏幕和图片上见识过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人,不是因为她美丽或是性感,仅仅是因为她总是独自跟森林里那些黑猩猩们待在一起。
看到她和黑猩猩那亲昵的样子,我不由得就会想起人猿泰山的故事,甚至有些想入非非,以为她的头脑一定不大正常。
后来才知,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简·古道尔,被世人称作“行为科学中的爱因斯坦”,还有人总爱把她和圣雄甘地相提并论。原来,这个女人确乎非同寻常。
圣雄甘地我是倾佩的,他的传记我读过不止一部,而且还写过一篇关于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一本名叫《亚非研究》的期刊上。
我的好奇心绝不允许自己对简·古道尔就这么一知半解,于是立马开始到处搜罗她的著作。
但在读完《透过一扇窗口》这部观察记录非洲贡贝黑猩猩生活的著作之后,我并没有接着去读她另一部研究黑猩猩行为模式的著作,倒是急于寻找起她的传记来,因为我忽然对简·古道尔本人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所有的传记中,无疑是《希望的理由》这本被简·古道尔视为“一段精神之旅”的回忆录最使我感到亲切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追随着简·古道尔的脚步,注视着她的身影如何一步步从大不列颠转移向非洲的丛林,去尽情拥抱那远离尘嚣的生活?我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过往赋予了她如此特立独行的勇气?
简·古道尔是在65岁时着手写作这本回忆录的,算起来,出生于年的她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回首往事时,简·古道尔首先认识到,虽说自己的父母从不向她灌输传统宗教思想,但由于是在渗透着基督教伦理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她从小就很自然地受到了这种价值观的熏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它让她懂得了“诸如勇敢、诚实、仁爱、忍耐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宗教后来成为了简·古道尔一生的情怀。
同我们今天格外喜欢宅在家里的孩子们大不一样,童年时代的简·古道尔十分喜爱户外的生活,尤其乐于躲在花园里最为隐秘的那些地方玩耍,因为那里有更多等待她揭开的大自然奥秘。
读至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们这些时刻被囚禁在水泥钢筋巢穴里的孩子们,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未来的简·古道尔吗?换句话说,倘若当年的简·古道尔是成长在跟我们这些孩子一样的环境里,她还有可能成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简·古道尔吗?
不算富裕的家庭生活丝毫没有影响简·古道尔得到来自家人的爱,在充分享受这爱的过程中,简·古道尔学会了珍惜和感激。
母亲始终鼓励着女儿对于大自然和小动物的情感,并时刻引导她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母亲是简·古道尔一生最可信赖的伙伴,每次提起母亲时,她总喜欢亲切地直呼其名。父亲在简·古道尔刚满1周岁时,送给了她一个大猩猩毛绒玩具,这个玩具是为庆祝伦敦动物园诞生的第一个大猩猩朱比利而设计的。
母亲的朋友们看到这个玩具无不表示担心,害怕它会让简·古道尔做起恶梦。可简·古道尔见了竟然爱不释手,直到晚年,这个玩具仍旧陪伴在她的身边。它见证了简·古道尔童年所有的历险。
从简·古道尔幼年的经历中,我似乎听见了西方那句谚语的回声:开始即注定了结局。可转念一想,又有谁的未来不是在童年就被注定了呢?
/Part02
「孤独的探索,她发现黑猩猩会使用工具」
▼
15岁那年,简·古道尔深深爱上了教区一位极富智慧的牧师,这次柏拉图式的爱看似幼稚可笑,但对于她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的布道使得上帝的思想彻底渗入了简·古道尔的生命里,以至于她对耶稣产生了强烈而又持久的爱。为此,她常常幻想着要成为烈士,以便体验到因信仰而经受的痛苦折磨。
上帝让简·古道尔找到了不竭力量的源泉,此后面对现实里的一切苦难,她都将勇往直前。
除了烈士,简·古道尔还有一个成为诗人的梦想。
尽管最终她没有成为烈士,也没有成为诗人,但是早年理想主义的苗芽一刻也未停止在她心灵里的茁壮成长。
正如她本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大家都应当从普通平凡的人转变为圣人!”未能成为烈士的简·古道尔始终就挺进在成为圣人的道路上,同样,未能成为诗人的简·古道尔也始终不曾停止过诗歌的写作。
简·古道尔的此种人生态度无疑是在提示我们,成为的过程永远比成为的结果更有意义。圣人和诗人所意味着的或许恰是一种终结,而简·古道尔则永远无法止步于对功成名就的享受。
应友人之约,23岁的简·古道尔有了人生第一次非洲之行。
在那里,她结识了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从而成为他的助手,并由此开始了向丛林深处的终生进发。
必须承认,简·古道尔毕竟缺乏相应的学科专业基础,然而,也必须承认,在同生命打交道的事业中,热爱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基础。
果然,简·古道尔很快便取得了令专业同行们感到震惊的成果,她捕捉到黑猩猩会使用工具这一事实。得知这个消息,利基当时的反应后来举世皆知:“啊,现在我们必须得重新给人下定义,重新给工具下定义了,否则我们就得承认黑猩猩是人!”当然,简·古道尔的发现即刻招来专业同行们的质疑,但这质疑在证据面前只能成为灰飞烟灭的流言。
我一直相信,孤独是找到自我的最好方式。丛林里的简·古道尔为我印证了这一点,她说:“这段时间里,我在生活上的孤独是前所未有的。
这似乎是对生存的含义和我自己的作用进行沉思的极好机会。”接着,她又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贴近动物和自然,结果也越来越贴近自己,而且觉得与那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也越来越合拍。”显然,孤独并非一个人的窘境,相反,它是借以成全一个人的有效力量。
孤独使得简·古道尔可以随时倾听自我心灵的回声。
亦正是这孤独召唤出了简·古道尔的诗人本性,让她用诗意化解着时光里的单调和寂寞:“我特别喜欢在下雨的时候独自坐在森林里,静听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叭哒声,觉得自己完全沉浸在由绿色、棕色以及浅灰色空气组成的若明若暗的世界里。”没有人把简·古道尔当成一个诗人来看待,但这毫不影响她以诗人的方式践行自己的生活。
那么,她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吗?
/Part03
「不是喜欢猩猩的怪女人,而是自然的敬畏者」
▼
在我看来,简·古道尔之于黑猩猩等动物的深情理解,恰恰归功于其诗人特有的眼光和智慧。
就是这一特质决定了她在学科领域里的空前建树。按照专业性原则,科学观察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理性,切忌同观察对象发生移情。
幸好,非专业出身的简·古道尔无知于这个常规,所以她肆无忌惮地尝试和黑猩猩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她把他们当作同类,从不用“它”来指代他们。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在弥合被人们认为是我们和动物世界其他成员之间的鸿沟”。
理解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始。
毋庸置疑,情感有时的确会影响我们的理智判断,但在更多的时候,它都是促使我们理智走向深刻的强劲动力。
基于这样的情感,简·古道尔得以重新认识了她正在经历着的两个世界:“在贡贝待了几个月之后,我对我们所创造的‘文明’世界有了新的认识:那是一个由砖石与砂浆、城市与高楼、道路与汽车以及各种机器构成的世界。
大自然是那样的美好,那样令人心旷神怡,而人造的世界似乎是这样的丑陋,精神上是这样的贫乏……我离开的是一个生生不息、异常静宁的森林世界,那里的居民过着简单而有目的生活。我走进的则是一个物欲横流、浪费惊人、相互攀比的西方社会。”不能不说,简·古道尔对于文明和自然这两个世界的鲜明好恶,其实正是来自于一种透彻的认知。
认知同时亦在不断加深着简·古道尔的情感体悟,让她在黑猩猩世界里的凶残与仁爱之间寻找着和解之路。和解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于仁爱而非仇恨的信仰。
简·古道尔坚信,仁爱远比仇恨更有力量,也更真实。
怀着仁爱重观这个迷信自私文化基因的人类世界,无所不在的暴力以及贪婪令她感到的不再是愤懑和怨恨,而是悲伤与怜惜。写到这里,我的耳畔蓦然回响起去年此刻听过的那首歌曲《大地的悲伤》:
风儿轻轻诉说大地的悲伤
大地的悲伤大地的悲伤
她说孩子弄脏她的脸庞
大地的脸庞美丽的脸庞
她说人们捣坏她的心脏
大地的心脏温热的心脏
她说她的衣裳破烂不堪
不再端庄不再自然
……
爱使简·古道尔敏感地听见了大地的悲伤,爱使她不能不立即采取行动,她一次次地感叹着: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她不能仅是一个单纯的观察者,她还必须做一个果决的行动者,到全世界奔走呼吁。
她把对黑猩猩的关怀扩展向了所有动物,反对以科学名义针对动物实施的毫无人性的试验。她倡导素食主义,是因为目睹了动物在被日益集约化饲养过程中所遭受的残酷虐待。这个世界令她深感痛苦,但痛苦也激发着她无尽的爱。
不过,简·古道尔出于敬畏之心的高调,渐渐引起了那些一向以“万物灵长”自居的傲慢者的不适,他们以为这是爱心的泛滥,是权利的本末倒置。然而,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大自然完全可以不需要我们,但是我们却绝对离不开大自然。
显而易见,简·古道尔献给大自然的爱无非就是为了我们的爱。
于是,虽然今天的简·古道尔已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冲锋陷阵了,但是千百万个年轻的简·古道尔正在成长起来,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以她的姓名命名的研究所,也在以辐射性的能量惠及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灵。爱唤醒着爱。可见,爱即是简·古道尔所有希望的最充足理由。
最后,我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简·古道尔有过两段婚姻,一次离异,一次丧偶。她和第一任丈夫有一个儿子。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我敢肯定她是一个好母亲。因为通过她的回忆,我见证了她向黑猩猩虚心学习宝贵育儿经验的过程。
之所以交代这些,我是希望你们不要像我当初那样,把简·古道尔误会成一个仅仅喜欢黑猩猩的怪女人。
?:你如何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1.18
北京格尔斋
路文彬先生原创人物系列
本文作者简介
路文彬,作家、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鲁东大学特聘教授。出版长篇小说《流萤》《天香》《你好,教授》,随笔《阅读爱情》《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被背叛的生活》《当教育遇上电影》等。译著《女性与恶》《迷失的男孩》《动物英雄》《安琪拉的灰烬》等。
本文主播简介
上官文露,文学博士,曾任北京电视台新闻记者、主持人。创办文学名著解读网络电台《上官文露读书会》,点击量逾17亿人次。著有中篇小说《时代曲》,短篇小说《*徒》、《锈鹃》、《永生花》、《结婚大师》等,电影短片剧本《加油吧!勃拉姆斯》、《美错》等。
音频制作:上官文露声音工作室—昊泽
了解更多详情
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