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这个许多国人眼中的浪漫小国,其实是个奇葩。它位于西欧的交通枢纽位置,历史上数易其主,年才独立建国。至今全国仍分为互不对付的荷语区(弗拉芒区)、法语区(瓦隆区)和一小块德语区,整天各种内斗。年,从中国租借的一对大熊猫落户瓦隆区的天堂动物园,而不是位于弗拉芒区的安特卫普动物园,还引发了两区间的一通撕逼大战。
成立于年的天堂动物园,是欧洲动物园界一支强势崛起的新*,养熊猫实力足够。然而弗拉芒区人民的抱怨,也并非毫无道理:年,安特卫普动物园就曾短暂借展过一对大熊猫。而且多年来,这里一直都是比利时的头牌动物园!
安特卫普动物园大门,建于年,毗邻安特卫普中央车站。
安特卫普中央车站号称“欧洲最美火车站”,建于~年,外部内部均如大教堂般富丽堂皇。
作为比利时第二大城市、欧洲第二大港口,安特卫普自16世纪起就是欧洲的经济重镇和时尚之都。年成立的安特卫普动物园,不仅是欧洲最早的公共动物园之一,之后也多次引领业界潮流:年建成仿“埃及神庙”风格的长颈鹿馆,引发欧洲动物园竞相模仿;年,首次展出刚发现不久的霍加狓;年代,开始尝试生态展区(Biotope)理念;年代建成当时最现代化的海豚馆,又于年放弃圈养海豚……
如今,安特卫普动物园是城市中心的一方小小绿洲,居住其间的余种、多只动物(维基数据,个人目测没这么多)大都生活在赏心悦目的场馆里。更难得的是,该园在大刀阔斧改造动物馆舍、提升动物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充分保留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建筑风貌,古典与现代在区区10.5公顷的园区中得到了有机融合。
安特卫普动物园地图
实际上,安特卫普动物园的影响力,远不限于游客看到的这座小园子。20世纪50年代,该园所属协会先后在周边的赫尔市建了一座96公顷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在梅赫伦市建了一座40公顷的普兰肯戴尔动物园(Planckendael,饲养展出更多的大型动物,这次因日程紧张没有去)。该园还设有欧洲重要的野生动物科研机构——研究与保护中心(CentreforResearchandConservation,CRC),并积极投身欧洲、非洲和南美等地的自然栖息地保护工作。
霍加狓与黑历史
放眼世界,能把某种珍稀动物“绑定”为自家标志的动物园并不多(如大熊猫之于北动、中华穿山甲之于台北),而安特卫普动物园就有自己的标志物种——霍加狓。作为长颈鹿唯一的现存表亲,栖身西非雨林的霍加狓,直到年才被动物学家正式定名,年第一头活体被送到安特卫普动物园展出。如今,这里仍掌管着全球圈养霍加狓的谱系簿。
安特卫普动物园的霍加狓展区,馆舍是建于年的“摩尔神庙”。
不得不说,安特卫普动物园与霍加狓的渊源,来自比利时的一段黑历史:年,小国比利时利用欧洲几大强国之间的矛盾,靠着一系列神操作,在非洲拿到了比属刚果(今刚果民主共和国)这块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之后直到年,比利时人在此残暴统治当地居民、疯狂掠夺资源(版《人猿泰山》电影便以此为背景),而霍加狓作为该地区特有物种,也没逃过殖民者的目光。
幸运的是,霍加狓在动物园里可以顺利繁殖,如今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40余家动物园里已有多头霍加狓,早已摆脱了对野生种群的依赖。在此过程中,安特卫普动物园做出了巨大贡献。
安特卫普动物园的霍加狓。作为长颈鹿唯一的现存亲戚,加之相貌古怪,霍加狓在20世纪初被发现时曾引起轰动。和长颈鹿类似,霍加狓也有超长的舌头和外包皮肤的短角,前高后低的体态也不擅奔跑。
安特卫普动物园也展出紫羚羊,但没跟霍加狓做邻居。这种花纹绚丽、角型优美的羚羊与霍加狓并称非洲雨林双英,也是20世纪初才被博物学家发现,后来又在西方各国动物园里开枝散叶。
非洲大猿之屋
作为人类近亲的大猿们,在现代欧美动物园里普遍得到善待,这里也不例外。由于空间和气候限制,该园的大猿展区以半露天笼舍为主,饲养着黑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各一群,以及非洲之外唯一的一只东部低地大猩猩。
黑猩猩主展舍,为玻璃参观面的半露天笼舍,此外还有几间室内展舍。丰容设施包括复杂的攀爬架、绳索、轮胎,以及白蚁穴状和筒状取食器等,不过这种大型滚筒是第一次见到。
展舍旁的丰容物品介绍,类似这样的展牌还有多处。
室内展厅里的斑草鼠。展厅里除了三种非洲大猿,还有一排小间展出黑红巨象鼩、梳齿鼠、斑草鼠和黑脸情侣鹦鹉。黑红巨象鼩因为之前一天在鹿特丹动物园拍了不少,就没怎么拍。
大猩猩主展舍,一样是半露天玻璃间+室内展舍,另外附近还有一间笼网式的露天活动场。
Amahoro,雌性,年生,目前非洲之外唯一的一只东部低地大猩猩。此前它在园中的同类伙伴Victoria已于年去世。东部低地大猩猩是东部大猩猩的一个亚种(另一个亚种是著名的山地大猩猩),仅分布于刚果(金)东部的低地雨林中,野生数量仅约只,生存状况岌岌可危。而全世界动物园里的其余大猩猩都是西部低地大猩猩,属于另一个物种,两者就像婆罗洲猩猩与苏门答腊猩猩一样不能正常杂交。
回到室内等待喂食的Amahoro。目前在园中,它与一家西部低地大猩猩共享活动场,在室内则住单间。
埃及神庙
建于年的“埃及神庙”,则显然是殖民主义时代特色——把动物园里的展馆,修建成模仿动物产地的建筑风格,以增强动物园的异国情调。这种简单粗暴、又带有当时西方式傲慢的“文体两开花”,安特卫普动物园是先行者,之后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今天在柏林、汉堡、莫斯科等地的动物园里,还能看到这类建筑。
粗一看还挺唬人的“埃及神庙”,饲养长颈鹿、哈氏山斑马和亚洲象。
“埃及神庙”正面外墙上的图案,不知是从哪个埃及古墓里山寨来的,不过至少还没太走形。
室内展厅,左边山斑马,右边亚洲象,中间长颈鹿。由于通往外场的门敞开,室内味道并不很浓。
山斑马是现存3种斑马中体形最小、动物园展出最少的一种(虽然其实它才是斑马的模式种),仅分布在非洲西南部,主要特点是腹部没有黑纹。山斑马又分两个亚种——哈氏山斑马与开普山斑马,动物园里基本都是前者,而后者在动物园里极少,野外也仅有匹左右。
亚洲象活动场,展出一大一小两头公象。场地条件显然比不了那些新锐象馆,丰容水平还行。
光与影的鸟馆
安特卫普动物园的鸟馆建于年,在园里只能算个中生代,也是全园三大物种担当(另两个当然是两爬馆和水族馆)之一。以中小型攀禽、鸣禽为主的热带鸟馆,每间展舍不一定要有大体量,但要有精心布置的植被提供遮蔽、丰容和造景,这点很考验一家动物园的功力。
鸟馆正门,整体为仿古典风格,与周围那些19世纪的老展馆、老雕塑比较协调。
鸟馆室外是三排10余间网笼,其中最大的三间分别展出非洲灌丛、南美雨林和欧洲湿地的鸟类。把多种鸟类塞在一起展出,是西方动物园的悠久传统,经过无数血的教训才逐渐积累出了一些成熟的混养经验。
非洲混养笼里的鹫珠鸡。鸟类笼网外不设植物隔障,是一些西方老动物园的历史条件限制,国内新建鸟类展区希望能尽量避免。
鸟馆内部分三个展厅。图中的第一展厅有10个大小展间,展示不同生态中的多种鸟类,墙上有彩绘,总体感觉挺现代化。
敞口光廊形式的第二展厅,一排12间小型雀鸟展舍。这种方式利用了鸟类喜光怕黑的习性,即便没有笼网、玻璃,鸟儿也不会飞走(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的水禽馆、飞禽世界馆也部分采用这种方式)。不过以现代标准,这些格子间实在小得可怜。
第三展厅是一个鹦鹉厅(展出濒危的墨西哥*舰金刚鹦鹉),外加一些鸟类科普展示。
科普展柜,左边是3公斤羽毛,右边是3公斤铁砝码,体积对比非常直观形象。
别致而憋屈的猴馆
如果按游览顺序,猴馆其实才是入园后看到的第一个展馆。虽说是年才建的“新”馆,但它充分体现了安特卫普动物园的“小”和“老”。
猴馆外的2个山魈活动场,风格颇为古旧,而且是全馆唯一的室外展区。
进馆后首先是动物厨房,可以看到食谱以蔬菜为主,水果不多。猴子吃水果太多的话容易得糖尿病。
馆内是左右两排展间,估计是因为实在没地方,猴子们只能一直待在室内(类似情况只在芝加哥林肯公园动物园见过,那边也是小园子)。采光、通风、丰容等显然都是下了功夫的,但没室外这点确实硬伤。
东黑白疣猴占据了最大的2间。馆内的其他居民还有爪哇叶猴、鸮面长尾猴、棕头蜘蛛猴、环尾狐猴、黑狐猴、红领狐猴、金头狮狨、节尾狨、帝胥和小食蚁兽。
爪哇叶猴展舍,废弃神庙造景+脚手架式攀爬架,欧美动物园常见套路。地上同样铺满生态垫层。
展舍墙壁上的浮雕,看人物相貌和服装造型,怎么有点像西非风格?看网上图片这里以前养过鸮面长尾猴,或许是因为这个吧。
由于篇幅限制,本篇只介绍安特卫普动物园里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种和展馆。在下篇中,各位可以看到这家动物园更多的精妙造景,以及各种神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