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氧育故事第22期推送
文
林诗颖图、视频
贝林大河生命馆提供、在路上
在展览面积多达1.8万平方米,藏有中加马门溪龙、袋獾、虎猫等珍贵标本的武汉自然博物馆·贝林大河生命馆,“生活”着三千余种生物。
它们中,有的已经永远告别了我们,有的则仍留存于世。
它们中,有的让人心存畏惧,有的则让人不自觉想要亲近。
原来,走出我们熟悉的世界,走出小区,走出城市,走进丛林,走近大河,还有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它们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它们也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的主人。
对科普老师胡恺来说,怎么让博物馆中的这些珍贵标本在游客心中“活”过来,并被公平对待与理解是他最上心的事。
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然人类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自然资源价值观、生态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责无旁贷。
胡恺武汉自然博物馆科普老师、高级教师、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
生命之歌
不到五分钟一趟的武汉地铁七号线,再一次在我们脚下延伸,去到更广阔的地方。
她的出现,拉近了集收藏、展示、研究世界大河生物多样性的武汉自然博物馆·贝林大河生命馆与市民的距离。这座能让大人和孩子一起沉浸其中的场馆,也让绿水蚺、袋獾、虎猫等几千种珍贵生物,有机会洗刷掉不被人类理解与尊重的绝望。
“天啊,妈妈快看,那么高的恐龙化石,是真的吗?”
场馆入口,一个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男孩停下脚步,他不断摇动自己牵着妈妈的右手,但视线迟迟不愿从这座装架长度23.8米,装架高度7.5米,宽度3.2米的中加马门溪龙身上挪开。
中加马门溪龙
置身于璀璨星空之下,中国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马门溪龙,下一秒仿佛就要跟着音乐节奏迈开步子奔跑。这只生活在晚侏罗纪时代的庞然大物,令人不自觉敬畏与好奇。
“没错,这是真的,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恐龙),你看它身下这块尾椎骨,拥有这块骨头的恐龙比这头更大”,胡恺告诉这个男孩。
男孩摇动的手下一秒就停了下来,他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不曾被大灭绝摧毁的世界,感受着真实发生过的生命痕迹。
每每看到类似的一幕,胡恺都会莫名生出许多安慰。
诚然,在大自然中生活才是动物最有灵气的时候,但当它们在地球上的足迹随着波澜壮阔的自然界更迭永远消逝,至少这些留存下来的珍贵化石和标本能记录最美妙的年华——贝林大河生命馆奏响的这曲生命之歌,让每个来访者获得了最直观的真切感受。
心之所向
自3岁那年被《动物世界》里的某个画面击中,二十七年过去了,胡恺从来不曾放下自己对动物的爱。
可以说这决定性的一瞬,如同神启一般照亮了他的未来。
幼年时,胡恺喜欢蹲在姥姥家门前的院子里抓虫子,看青蛙;
小学时,住汉口的他总要求父母带他去汉阳动物园,去过多少次早就记不清,科教大厦里的各种展览也是必须要打卡的,“鲸鱼的叫声我到现在还记得”;
上初中的胡恺会把吃过的鱼剔得干干净净拼成“鱼骨标本”放在书柜里,因为气味太大被母亲扔掉,谈到这里他至今都颇感惋惜;
高中时,胡恺会把同学们家中自然死亡的小动物拿来做成标本,还会去野外采集昆虫……
所以,胡恺笃定“非生物系不读”这件事任何人都不曾意外,而从事相关行业也成了他宿命里的选择,例如,在生命科学培训机构工作,为CCTV-9做外聘专家……
而当他得知武汉自然博物馆要开馆时,他想也没想就从北京辞了职:“我去过北京自博、上海自博,过去都在羡慕它们,现在我的家乡也有了自然博物馆,我当然应该回来。”
年7月9日,胡恺参加了武汉自然博物馆的面试,面试一结束他就“溜到”了贝林大河生命馆里逛了大半天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太大了,太棒了”,只言片语无法形容当时他内心的澎湃,但胡恺能确定以及肯定的是,这部最鲜活的生命科学教材,终于让自己童年的梦想与快三十年的动物情结有了安放之所。
两天后,胡恺便成为武汉自然博物馆·贝林大河生命馆的一名科教老师,他也是目前馆内八位科普老师中的唯一男性。
众生平等
作为连接生物科学与大众之间的纽带,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经过老师们的讲解变得通俗专业又不失趣味。
“看那只红头美洲鹫,虽然它也是食腐的动物,但跟秃鹫不一样哦!秃鹫寻找食物是靠视觉,但这只主要是靠嗅觉,你看它的鼻孔比较大”;
“大食蚁兽非常聪明,在捕食过程中,它会在这个白蚁巢吃一点再去另一个白蚁巢吃一点,这样就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是动物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表现”。
拨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胡恺以及其他老师们都希望大众能看到各式生物真实的样子。
胡恺希望将正确的自然资源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众生平等”是胡恺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的原则,于是和大多数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