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过多的未完成事件,卡住了你的生命能量
TUhjnbcbe - 2021/2/18 1:45:00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611/6320392.html

向外看的人都还在做梦

向内看的才是清醒者

温暖人心滋养灵*

我在你来吗?

——阮娅莉

1

人的天性是完成和圆满

从小缺失的父母之爱、未曾宣泄的愤怒、来不及表达的歉意、不明原因的失恋、冲动的离婚、亲人的意外身故……

生命中那些“未完成的”、“遗憾的”、“无法释怀的”的事件,时间的流逝真的能够替我们化解吗?

心理学发现,这根本不是事实。多数人只是刻意逃避拒绝面对,但生命的能量几乎完全被“未完成事件”控制。

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醒目地放在孩子们走过的地方。

实验中,经过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原先的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

更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人类始祖的大猩猩同样有此癖好。并且孩子和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以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完美对接。

这个心理实验说明,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完成,让事情圆满,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性。

因此,未完成的事情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始终牵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例如,今早你想为昨晚的暴怒,向你的伴侣道歉。虽然你有很多话想说,但始终什么都没说。

之后,你心里便一直惦记着想说却没说的话。和同事开会时你心神恍惚,因为你的注意力仍然集中于尚未解决的问题。

完形(Gestalt)心理学理论认为:

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趋动力。并将未解决的问题或未满足的需求,称为“不完成事件(unfinishedbusiness)”。

2

压抑其实是病理性的

完形治疗之父皮尔斯认为:

相比于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件,人类更倾向于对“未完成事件”念念不忘。并且人类还有一个天然的倾向:重新拾起,并且完成“未完成事件”。

前几天,我和姑妈通电话聊起往事,谈到我曾在年9月被大学毕业后任职的第二家广东私营企业,公派至美国开拓北美市场。

姑妈好奇为什么当年我没有选择留在美国生活和发展,而是选择了回国,毕竟那个年代美国在中国人的心中犹如天堂。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止思考过一次、两次,毕竟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大决定。

而当年我是带着对父母满满的怨恨出国的,而且咬牙切齿地打算永远不再回来。

而我的答案是,选择回国在无意识层面是因为与我父母之间的爱恨情仇没有解决,我的内心缺乏一个可以支撑我开拓和探索新世界的安全基地和避风港。

当年初出茅庐的我孤身一人在美国,举目无亲,心里空落落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内心感到非常害怕,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

在我的心理咨询和人生经验中,我意识到几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堆积如山的未完成事件,让我们因负重而无法前进。

随之被压抑进入潜意识的是各种各样的负性情感——悲伤、无助、愤怒、委屈、痛苦、羞耻、内疚、嫉妒、怨恨……

这些负性情感是我们在意识层面无法接受的,比如内心的道德感不允许我们怨恨自己的父母,而羞耻感令我们如坐针毡。

因此它们只能被压抑进入潜意识,以减轻我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只可惜,压抑并不是一个成熟和高级的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

事实上,心理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判定,压抑是病理性的。而人之所以有病,正是因为压抑。

事实上,压抑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包括意识的分裂(意识和潜意识)、情感无法释放、人格的四分五裂、因本能无法表达而衍生为焦虑(神经症的源头)、身心系统的张力过大、阻碍自我校正等等。

如果你经常感觉颈部(意识的审查机制)不适,说明你过度使用了压抑的防御机制。

3

削弱自我力量和整体人格

皮尔斯认为:

“欲望受到挫折,而满足它有危险的存在,同时挫折感的紧张也已经无法忍受。于是此人压抑欲望以及对这个欲望的察觉,以避免因挫折而受苦,并让自己远离危险。”

比如很多中国人都有回避冲突的倾向,为免破坏关系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比如认为自己过度牺牲或付出、感觉关系不对等、不公平等等。

所以很多关系或家庭,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等到冲突和情绪积累达到了燃点,炸弹就会被引爆。

用压抑和努力遗忘,将“未完成事件”排除在意识之外,至少比让它永远打开着,有一个隐隐作痛的伤口的感觉好多了,并且也可以允许我们把注意力和精力转向满足不断涌现的其它需要。

而事实上,这正是多数人采取的应对“未完成事件”的策略,并且自以为聪明地将它命名为“少想点”。

只可惜,一旦某人想方设法地将各种“未完成事件”排除在自己的意识之外,就会丧失部份的真实自我,并且削弱自我力量和整体人格。

前几天,我为一位老客户咨询两性关系的议题。她的男友希望选择留在老家发展,而不是和她回厦门,令她很失落。

但她知道无论关于男友还是她本人,很多状况错综复杂,她自己看不清楚,毕竟人性过于微妙而晦暗。因此她举棋不定、左右为难,需要我为她提供清晰度clarity。

我为她和她男朋友分别做过个人咨询,对于两人的情况都很了解。因此,我建议她尊重男友的选择。

毕竟男友与父母亲人之间有太多未解的爱恨情仇和纷扰纠葛,这令他的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扰颇为严重。

在解决他心中许许多多的“未完成事件”之前,他没办法踏实而安心地与任何一个女人进入稳定和持久的亲密关系。

而是会不断地投射和移情,不断地在关系中折腾,把双方折腾得死去活来,而这其实就是很多两性关系的真相。

4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因为所有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负面情感和负能量,不可能凭空消失,而是必须被释放。

要么攻击心理,形成心理疾病

要么攻击身体,造成生理疾病

要么

在关系中折腾,造成关系困扰

正所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而这个负能量场,被《当下的力量》的作者,世界最优秀的心灵导师之一埃克哈特·托利,称为“痛苦之身PainBody”。

埃克哈特·托利认为:

每个人都会散发一个与内在状态相应的能量场,而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即使只是下意识地感受别人散发的能量。而这种感受会相当程度地影响他们回应的方式。

穆拉·那斯鲁丁,据说是一位苏非教的圣人,世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智慧故事。

传说有一晚那斯鲁丁在广场的街灯下匐匍前行,好像在找东西。路人问:“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他回答:“我的钥匙丢了”。路人又问:“你确定它是掉在这里吗?”“不,它掉在那边的草丛里了。”“那么你为什么在这里找?”“因为这里有路灯,比较亮啊!”

其实,这位特立独行的圣者,以这种愚行和挖苦的形式警示世人:

我们往往力图在别处比如通过名利或爱情,或依赖别人比如伴侣或子女,解决那些隐藏在自己内心的阴暗角落里的未完成事件,但就像刻舟求剑的愚人一样,徒劳无益。

5

改变需要勇气接纳需要包容

十几年前我曾经在央视的《对话》节目,偶然看到对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采访,李光耀的座右铭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改变你能够改变的,需要勇气。

接纳你不能改变的,需要包容。

而区分两者,需要智慧。

我想,这大概就是处理“未完成事件”的最佳态度吧。

对于那些有可能改变的,比如你与父母或伴侣的关系,勇敢地面对和改变吧,不要犹豫和退缩,不要患得患失。

而对于那些不可能改变的,比如缺爱的童年或逝去的初恋,这涉及到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丧失与哀伤“。

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一文中写道:

“哀伤,是人在丧失之后的自然且健康的过程。如果人不能够好好哀伤,就可能转入一个病态的过程——抑郁。哀伤是可以自然恢复的,但是抑郁却像泥潭,让人沉浸在痛苦与自责中不可自拔”。

其实“哭”本身就是一种哀伤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正常且高级的心理过程。

哀伤不能被表达,有时是因为当事人认为表达情绪是危险的、无用的,或不被允许的,或者没有人在场见证自己的哀伤。

实际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经历和体验丧失与哀伤的过程,而丧失与哀伤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可惜,很多人的生命被卡在了改变和接纳之间的地带,抗拒丧失拒绝哀伤,逃避面对现实和生命的真相,不愿意放下内心深处的全能自恋。

本质上,就是逃避成长。因为成长意味着承担责任,尤其是为自己负责,而这是令我们害怕和恐惧的。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就像那头险些被活埋的驴,有时候难免跌入“枯井”,各种“泥沙”倾泻而下。

而想要从“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

不断地将“泥沙”抖落,然后站到上面,让泥沙成为垫脚石,最终让我们安然脱险。

部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

历史好文推荐

关于我的背景介绍和心理咨询的说明

四周年特别纪念版

精品文章汇总

挫折和受苦,是为了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过好这一生,你必须掌握心智化的能力

中年人的内心有着深深的绝望感和无力感

其实世上只有两种人:活在爱中or活在恐惧中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青春和生命

为了适应社会,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婚姻,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男女之间根本的冲突和永恒的战争

依赖共生,是夫妻和亲子之间的共谋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多的未完成事件,卡住了你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