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想做ldquo救火队长rdquo
TUhjnbcbe - 2021/2/27 23:02:00

与发展同步与项目同行

您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比如钥匙找不到了,翻天动地满屋子找,恨不得把地板都掀起来了。可找了一圈儿,最终却发现钥匙就在桌子明面上摆着呢!不用说桌子上下早就翻遍了,就是从桌子边上经过都不下几十次,可居然就在眼皮底下的钥匙却被我们视而不见!要找的东西明明毫无遮拦或掩盖,但为什么我们就是看不见呢?是因为东西太小,比如钥匙,太不显眼吗?还真不是!我们来看下面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和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在学生的协助下,利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楼,拍摄了一部短视频。在这个不到1分钟的影片里,有两组运动员,一组身穿白色运动服,另一组穿黑色运动服。所有这些人都在一边不断走动,一边互相传递着手中的篮球。作为测试对象的志愿者们受邀观看了这部影片,并被要求计算穿着白色运动服的人一共完成了多少次传球动作,无论是空中传递还是击地传球都在计算范围之内。看完视频后,心理学家马上问志愿者究竟有多少次传球。他们给出的答案有34次,也有35次。其实,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统计传球的次数,这只是吸引测试者注意力的一个手段。在穿着黑色和白色运动服的两队人走动、传球的过程中,有一个装扮成大猩猩的人从人群中走过,并且还对着镜头做出了大猩猩标志性的敲打胸口的动作。这个戴着面具、头套,浑身都是毛的大猩猩在画面中停留了将近9秒钟。当问到测试者们在统计传球次数的过程中,除了运动员还看到了些什么的时候,人们都纷纷摇头,说没注意还有什别的。被问到是否看到了“大猩猩”时,有将近一半的人更是明确表示:“完全没看到!”而当这些人再次观看视频,并不需要留意统计传球次数的时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看到了那只在人群中异常显眼的大猩猩,很多人都惊讶地表示:“刚刚我居然没有看到!”甚至还有人坚决不承认影片里有大猩猩,认为前后两次看到的视频根本就不是一个版本!视频当然没有两个版本,而很多人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也确实没有看到那只大猩猩。不过也有人质疑这个大猩猩的装束:同样是一身黑色,观看者会不会受到了身穿黑衣的运动员的干扰呢?为了消除这种可能的干扰,另外两位心理学家把大猩猩的实验符号化了,他们将视频中的运动员变成了电脑屏幕上的黑白字母,接受测试者的任务是记住所有白色字母击中屏幕上某一窗口的次数,同时忽略所有黑色字母。而视频中那只大猩猩则用鲜艳的红色加号来表示。测试结果连实验设计者都深感意外:居然有超过了30%的人完全没有看到那个鲜红的加号!这个传递篮球大猩猩实验于年发表在学术期刊《知觉》上,题目就叫“看不见的大猩猩”。这个有趣的实验不但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还获得了年度的“搞笑诺贝尔奖”(这个奖虽然不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但能得到,也算是“殊荣”了)!视而不见的原因那些声称没有看到大猩猩的测试者,是真的没有“看到”吗?心理学家通过一种叫“眼动仪”的装置,对测试者目光停留的位置及目光移动的轨迹进行了准确跟踪记录。结果发现,他们的目光停留在大猩猩身上足足有1秒多的时间!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没有“看到”大猩猩,而是没有“看见”大猩猩!在心理学上,“看到”属于感觉的范畴,而“看见”属于“知觉”的范畴。也就是说,“看到”不等于“看见”,用个成语形容,就是“视而不见”。面对如此显眼的大猩猩,却能“视而不见”,这并不是什么魔术,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无意视盲”。这种“无意视盲”不同于视觉系统损伤导致的失明,而是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比如实验中的大猩猩。因为测试者事前被要求准确记录穿白色衣服的人传球的次数,于是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白衣人的动作上。这时,包括环境、黑衣人,以及那个显而易见的大猩猩,即便各种影像落在了测试者的眼里,也难以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刺激,于是出现了“视而不见”的现象。这种“无意视盲”在生活中也并不罕见。比如一开始我们提到了找东西的情况。我们在搜寻一样不见的物品(比如钥匙)时,脑子里总是先有了一个预先设定的场景:是不是在抽屉里?是不是在书包里?是不是落在了裤子口袋里了?是不是掉在沙发的缝隙里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都集中到了我们预想的位置、场景上,而那些预料之外的地方,比如桌子、橱柜、窗台,这些场景因为已经事先被排除在可能的正确选项以外了,所以即使被眼睛看到,也很难形成有效的知觉,引起我们的注意。说得文艺一点儿: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无意视盲属于一种生理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错觉,很难被有效克服。那些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就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精心设计自己夸张的动作、语气、表情,有意识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完成了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表演。无意视盲的危害不过,无意视盲有时候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世界各地,开车的时候接打电话,都是被各国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严格禁止的,理由就是不安全。不过对于广大司机来说,驾驶途中主动或被动地接打电话有时又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于是一些精明的厂商发现了商机,他们推出了各种样式、功能的电话耳机,有有线的,也有无线的,这让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一边通话,一边保证自己的双手始终握紧方向盘。这种看起来很有效的改进,真的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吗?或者说,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真的是因为双手没有把牢方向盘吗?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很遗憾,结论是否定的!接打电话时,司机的注意力更多地被集中到了通话的内容上,包括思考、回忆、应答等。这时,即使有什么不安全因素,比如前方车辆突然刹车并线、有行人出现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司机虽然“看到”了,也就是眼睛捕捉到了画面,也往往很难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行为:避让或刹车。因为他们很可能因为无意视盲,而完全没有“看见”这些风险事件。“他突然就冒了出来”“我完全没有发现他”,这是很多因为接听电话而发生事故的司机在事后给出的最常见的辩解。不做“救火队长”无意视盲也会对项目管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我们在编制计划、识别风险的时候,即使项目经理的经验很丰富,也总是会出现一些“盲区”。因为缺乏事前的规划,免不了会手忙脚乱、见招拆招,甚至由此产生一些更大的问题或损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去那些极端、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时候就是无意视盲在捣乱。项目经理的思路过度地集中在自己以往的经验上,以致于当前项目中一些并不罕见的问题也往往被视而不见,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规划。直到问题爆发,负面影响产生了,才手忙脚乱地紧急应对,一旦忙中出错,就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既然无意视盲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彻底克服,我们难道只能被动接受吗?当然不是。既然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我们就一定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采取主动应对的手段。比如,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安全,保证做到开车期间不接打电话。项目经理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可以采取集思广益的方法,多征求别人的意见、建议,从多方面、多角度规划项目工作,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就能够让那些被自己的习惯或经验掩盖起来的“大猩猩”现出原形。

高屹,《项目管理评论》职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项目管理者联盟高级顾问,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讲师。

编辑/制作

王兴钊

内容审核

李静

内容来源

《不懂心理学怎么管项目》

荐读▼

来点有用的书

▍点击阅读原文,下单

《不懂心理学怎么管项目》

高屹编著

点击阅读原文,微店购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想做ldquo救火队长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