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静悄悄的大变化
TUhjnbcbe - 2021/4/3 15:30:00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一句话,“用好宝贵时间窗口”。

于是有圈友问,这个时间窗口是指什么?当时前沿君也没有想明白,但后来中财办副主任韩wx在一些演讲中专门作了解读,指的是0年稳增长压力不如往年那么大的窗口期。

过去一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应当说,从上到下都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大增。(见本公号文章《深度解析重磅经济工作会议:新思路成型》)

这貌似回到了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时中国很快就推出了4万亿刺激*策——虽然这个*策后来非议不断,但是它让中国经济瞬间起飞,一度又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速。

同样,彼时中国经济的起飞也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尤其是投资飙升,全球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因中国的需求而上涨,一些国家的经济也跟着好转。

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火车头”。时隔差不多十年之后,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中国的宏观*策再度出手非常快——3月份*策就开始成型,到两会召开的5月份,央行的*策放松都已经操作完了。

中国宏观*策出手快,再加上中国对疫情的成功管控,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速再次傲视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全年增速都是负数,中国却实现了超过%的增长。

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还会继续保持非常强劲的增长,尤其是一季度。去年一季度的增速是-6.8%,将使得今年一季度增速变得非常高。

但是,如果放在更长的周期来看,中国经济能否再次发挥像年那样的全球“火车头”的作用,现在并不好说。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短期不明显,但是长期一定会显现出来,并对经济、金融市场、投资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

相比之下,美国00年可以说是“遭灾”了,疫情管理的失败、社会的sl,以及大选的混乱,让全球都很失望。但是现在形势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些对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的因素正在加快出现。

当然,这并非说中国经济没有光明前景,而是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力量对比要出现一些变化。

拜登当选,而且mzd拿下参众两院,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箭在弦上。月份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提前反应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化。

更重要的是,从美国居民收入和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二者将会对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拉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0年可能是中美增长复苏错位的一年。中国经济虽然还是拉动全球增长的主力,但是可能很难回到年那样的状态。

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复苏的拉动力可能会比预期强劲。比较乐观的是,如果中美经贸关系能有所改善,中国的出口也会继续保持强劲。

这种变化看似静悄悄,但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发生。

,十年动力临界点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经济欣欣向荣,甚至有一点过热(见本公号文章《(重磅反思)危机启示录:--08》),但危机发生后,最大的冲击是在出口部门,出口增速断崖式下跌。

但是,中国经济增速在短暂下行后,马上V型反弹,而且还成为全球增长的火车头。为什么?因为出口的需求缺口迅速被内需弥补了。这个弥补的过程可以说已经持续了十年。

如果要从宏观上解释这一现象,还是要用到鹤(见本公号文章《值得收藏:鹤的30年》)在09年陆家嘴金融论坛演讲的哪一张PPT(见本公号文章《(值得收藏)“内循环为主”全解读:怎么看?怎么做?有什么机会?》),即中国经济在十年间实现了再平衡,出口占GDP比重出现明显的下降,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也回到了合理的范畴。

鹤当时的演讲是为了应对米国的压力,他们指责中国汇率操纵,但其实中国的指标都不符合美财*部的标准,何来汇率操纵?

这背后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内需起来了。

虽然“以内循环为主”的方针在00年才提出,但是从出口导向转到内需为主的工作,在前十年就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这也是中国可以经受毛衣战考验的大背景,如果放在年以前,肯定是受不了的。

那么,内需靠什么?内需靠的是基建和房地产。这两把火,在过去十年反复燃烧,支撑了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的回落,而是渐进、平稳地从两位数增速走到6%左右的增速。

基建和房地产的共同特点是靠*策驱动,*府投资大,基建就会火;地方*府加杠杆的动力大、空间大,那么基建就会更火。房地产这个夜壶,只要稍微松一松,就像压在地底下的天然气一样,遇到火星就会火光冲天。

03年换届后,04年开启了这一轮大力稳增长的*策序幕,当年上半年,考察铁道和水利部,督战加大这两个方面的投资,到现在为止,铁路每年都要投资亿左右,水利完成了7项工程,又在新开工。

虽然这些周期长、回报低的工程拉升了中国的杠杆率,但是它稳定了增长。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想要研究中国经济,就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策,因为*策的影响实在太大。每年部委年会都会释放一系列的信号,除了财*赤字、专项债,还有铁路、水利等投资数据,现在还有5G投资数据。

除了基建之外,就是房地产。过去十余年中,年和04年的两轮放松,让房地产火光冲天。关键是,这还不够,棚改货币化补贴带来四五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火热。

基建和房地产两把火,其续命的来源在于*策支持的力度——比如给多少专项债?允许地方隐性债务扩张吗?会放松房地产吗?

如果这些*策发生逆转,那么这两把火也会出现逆转。在连续多年的稳增长*策刺激之后,其实这两把火真的已经或即将迎来拐点。

一个是基建,基建的增速在08年出现断崖式下滑,之后即使再使出吃奶的力气来稳定增长,也是徒劳——00年基建增速只有0.9%。

房地产的逆转没有到来。去年在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乏力的情况下,房地产仍一枝独秀。

但是今年新的情况是三道红线和房地产宏观审慎落地,从房企和银行的资金端全面约束地产的激进扩张,那些靠高周转拿地开发的模式走不下去,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因信贷约束也会受到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会导致房地产像基建投资在08年那样出现断崖,也不意味着一线的房价受到影响。

由于去年宏观*策放松带来宏观杆杆率上升较快,所以今年*策必定收紧、转向——只是一直强调不急转弯,弯要转,急不急就看各人的理解和说法了。

所以前沿君注意到今年专项债的异常情况,这可是地方加杠杆的主力,基建怎么办?

那么就只有靠居民消费来支撑经济增长,但是消费太难了,00年全年还是负增长,但情况出现两极分化,高端奢侈品消费因出口购买受限,国内火爆。高端汽车、豪宅都是如此,非常火爆,但整体的消费仍然深深下滑。

这是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基本情况,过去扩大内需的抓手——基建和房地产,很难高速增长了,能维持就不错。而如果没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作为基础,消费的大幅扩张是不可能的。那么,下面再来看美国的情况。

,美国经济新变化

在分析美国情况之前,必须再次说明,09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达到33%,而美国只有%。

下文所述美国当前情况的变化,只是中美复苏节奏的错位,短期不会大幅改变中美对全球增长贡献率的格局。

美国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美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确实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未来经济和金融市场都会带来明显的影响。

前沿君将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背景发生了变化。拜登上任,在疫情防控上,会科学应对。如果还是特某,疫情控制不住,经济复苏也是扯淡。再者,mzd拿下了两院,刺激*策的推出会更加容易。但这只是前提条件,具备了条件,不代表经济增长的潜力。

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主要在于下面三个方面潜力:

)美国居民变得更加有钱了,腰包普遍鼓起来了。

虽然疫情冲击使得失业率上升,但美国的刺激计划与中国不同,中国主要是刺激生产和投资,美国则主要是给居民发钱,所以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引用的数据,00年,美国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很大。第四季度个人储蓄率(消费者没有花掉的税后收入所占的比例)经季节性调整后为3.4%,而上年同期为7.3%。

今年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飙升:

美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也被解释为中国00年出口火爆的原因之一。因为全球供给受阻,发达经济体都给老百姓发钱,但中国控制住了疫情,因此可以加大马力生产,以促进出口。

这也是中美两国宏观*策的差异,一边喜欢补贴居民,经济靠消费拉动;另一边喜欢补贴投资,经济靠投资驱动。虽然中国也希望扩大内需,但实际对居民部门的救助和补贴并不多,这也导致消费实现正增长比较难。

)美国的房地产投资火爆,市场开始启动。

中国还在对房地产进行严密的调控,美国的房地产则正在启动。如果从外部环境来看,货币宽松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去杠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现在从供需等方面数据来看,已经开启的繁荣会持续下去。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目前待售房屋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存在补库需求,有利于建筑业。即便在疫情前,成屋库存的绝对水平库销比都已经处于过去0年低位。二、需求侧居民的购房能力在上升。一方面,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经过长期修复,杠杆率已经大幅下降。三、人口结构反映了良好的需求基础,有利于长期驱动楼市回暖。美国的人口具有移民优势,0-49岁的人口数量在未来5年会继续加速上升,是房地产首次需求和改善的重要基础人群。(前沿君补充:相比之下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变成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05年5个人中就有一人60岁以上,最近部分省份公布00年新生人口数据,同比下降了两三成。)

所以敦和资产在分析中得出一个结论:

美国现在越来越像十年前的中国,中国越来越像十年前的美国,中美宏观的大周期和资产的大周期正在发生非常有意思的角色互换……为什么现在中美有了切换?美国在这一轮疫情之后恢复最快的经济数据不是消费,是房地产。

美国房地产市场长周期的变化应当是一个相对确定性的趋势,前沿君同意敦和的分析,所以直接引用其相关内容。

3)新的刺激计划。

虽然目前拜登提出的.9万亿的刺激计划还存在变数,但是刺激计划一定会推出,不过规模上还需要协商。

对于中国国内而言,很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悄悄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