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开年第一论金刚茶道镇楼
TUhjnbcbe - 2021/5/14 15:08:00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我有一个外号很壮观的同学,跟他在一起喝茶,要把自己当作机器人,不然就是自己作的了。他做什么都讲究一个气势,是所谓大气。反映在他的茶路上就是,茶桌要大,椅子要大,茶器要大。泡茶要速度,要快,要利落。说话的声音也要大要干脆,开口就要镇住人,语气要硬。想一想,假如你在为大猩猩金刚泡茶,大概也是没什么好心情的。尤其是这头金刚喜欢看电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审美基础。要命了,我的娘。“这样不对”,“那样做错了”,“你到底会不会啊?”,“噫,啧啧”...伴随的是各种丰富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且是喋喋不休的连环杀。

对待金刚,爆发和讲道理是不起作用的,唯一的选择是“不说话”,点头或摇头。而且要操持两臂的安全距离,以防暴起伤人。我在这里描述了他一大段,是没有褒贬意思的,只是记录一个我看见的主观现象。电影《金刚》在大猩猩野兽的外形下,其实是一颗被美女驯服的的人心嘛。

▌日式茶道中,有“万里一条铁”流

我这个同学假如将“八千里一条铁”制成条幅挂在他自己的茶室,大概就可以标榜自己的“金刚茶道”了。按照他的批评,我泡茶是很“温吞”的,一不香,二没味。在写本篇时,我都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行文至此我承认了这个批评。因为一直以来我忘了他是猛金刚,不能以常人的审美来论,这不得不说是个重大失误啊。

贝剑铭先生的《茶在中国》曾写道:“在传统中国,茶和酒都被审美化,二者都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语言。”不得不说,贝剑铭先生,这一观察是十分到位的。茶和酒作为商品,是高度被审美化了,乃至现在各自都诞生了自己俗的,雅的,说不明道不尽的文化。

既然是审美化的东西,每个人是很难相契的。如果要服膺某一种审美观点,喝酒就是直接把人干翻,喝茶大概就是喝最贵的。所以同学的金刚茶道核心,应该是“服不服”的问题,横扫一切有的没的,其他都是苍白的。

当我不在刻意追求相契的时候,我对茶的理解或许又加深了那么一点。泡茶时,有一段时间,我有刻意追求“慢”的一段时期。有的朋友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一再催促。那时候我是忽略了“对饮人”这个要素的,太过专注于“茶”的要素把握,可谓是顾此失彼,未得要领,这只适合自饮或者同好。

▌给大块头泡茶,正确的打开方式

那时候对“慢”的追求,其实是“细致”的表达,进而是“精细”体验的要求。这些在慢节奏中,我还有一二把握;在快节奏中,我暂时都是达不到的。简单明快,是现在大家都认可的一种审美。简单明快的审美概念,并不是止于“直接”或者“高效”。它是审美的结果,而不是概念的运用。

任何喜好喝茶的人,都会有一段进入“慢”的过程,不然他无法达到他要企及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什么。因为只有在慢中,他才能体验到那一瞬即逝的灵感。在其中,主体是他,而不是节奏,甚至连节奏都忘了。就像在钓鱼时,鱼漂下沉的哪一刻,感到的是手忙脚乱。那一系列的慌乱,是对信号的不确定。泡茶“慢”,其实就是在寻求哪个可以确定的一系列信号,从而把握住它。提竿中鱼,我们自赞为“正口”;泡茶得味,则是赞为“正味”。不过现在“正味”也概念掉,模糊化了。

▌网传的天下第一壶

在往古的茶文化中,“茶有真香”,“茶有真味”,并没有被准确定义,是一套捅不破的天花板。而后有概念化了的“正味”来代替“正宗”,直至被捅破了,再少人提。被“正味”营销过的那一代人,其实质要追寻的是“茶有真味”。而茶有真味,无不是从慢与闲中得,而不一定是从最贵中得。

前面的小文,我也尝试过梳理“茶有真香”和“茶有真味”的问题。我认为或许二者都不是一种实指,而是往古茶文化遗留下来的一种审美倾向。往里面填“八千里一条铁”的茶道,都是贴不了边的。

另外传统的茶文化虽然符号化了,但是不可否认一点古人对茶的认识,比现在喝茶的人要丰富得多。它时常在“食”、“药”、“饮”等形式之中变换身份和关系。而不是现在仅作为一种商品存在。在它的形式转变之中,一直有“过用”这条自然法则观所限制。所以茶香过了头,并不一定被认为是好茶。茶味过于浓烈,也并不一定被认为是好茶。喝茶太多,也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过用法则”,一直是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

?喜欢本文,请你帮忙点亮,六角星“在看”图标?参考资料:「1」《茶在中国》贝剑铭

茶香里有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阅后即删:喝茶的真香定律

懂了水之链接,泡茶才会有味

茶“耐泡”,是一种假象

泡茶和学游泳是一回事,越用力越错

更生一七刀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年第一论金刚茶道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