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哥斯拉和金刚为何改邪归正
TUhjnbcbe - 2021/7/17 3:44:00

“全市震动,最后它攀登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恩派亚高楼(即帝国大厦),一面紧握着所迷恋的女主角,一面与一队飞机格斗着。著作这故事的是已故英国探险小说家爱格华雷斯……至于这张‘猿王’影片,是费了两年的摄影场复摄时间与工作,乃能公映于世呢。”这是《良友》杂志年第78期对电影《金刚》的介绍,可能是来自中文媒体最早的报道。

《金刚》在美国公映于年3月7日,杂志出版于6月30日,在当时算比较及时,作者甚至知道原著者爱格华雷斯(今通译埃德加·华莱士,-年)“已故”。

同年10月,该片在上海公映。《时报》以“骇人听闻-消息:猩猩王闹到上海”为题,广告称:“因仰慕东方巴黎——上海的摩登和繁华,猩猩王决意来光临一趟……闹到如何程度,那非我所知了。”

据鲁迅日记,鲁迅先生曾请内山书店的日本友人看《金刚》。鲁迅看过40多部“兽片”,占全部观影记录的1/3。在当时,探险、博物、地理发现类电影均称“兽片”。

看《金刚》前10多天,鲁迅刚看完《人猿泰山》第二部(当时译为《泰山情侣》),评价甚高,对《金刚》却未予评价。在当时,中文媒体提到《金刚》,多属科普向,极少讨论内涵。几乎无人想到,金刚这个大IP将传之久远,其背后蕴含的接受学原理,更被忽略。

年《金刚》在上海公映时的海报

年电影《哥斯拉》剧照

东西方对怪兽的理解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怪兽世界与人类世界平行,较少相害。偶尔伤人,也是为了觅食、练功、复仇等,只及个体,非大规模杀伤武器。

相比之下,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因对外不断殖民,开启了“四方皆怪兽,见一个杀一个”的模式。比如《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先后干掉独眼巨人、女妖塞壬、九头蛇等。其中塞壬歌声动听,闻者必自戕,奥德修斯用蜡封住手下耳朵,将自己捆在桅杆上,既享受了音乐,又平安渡险。这种用小聪明调戏怪兽,“赚便宜没够”的精神,后来得到基督教的加持。

基督教认为灵*高于一切,上帝统治人,人统治万物,将一切自然崇拜均视为魔*的诱惑。在提升理性精神的同时,强化了对自然的恐惧。

以龙为例。

据学者施爱东在《中国龙的发明》中钩沉,龙本是神仙的坐骑,相当于富豪们开的宝马、宾利之类,它可以帮凡人成仙。明代起,龙被皇家垄断,成为权力象征。龙的样子虽凶,但承行云布雨之责,每天也要打卡上班,恶龙只是极少数。

中国龙的形象随瓷器传入西亚,为使其看上去更威猛,西亚人给它画上了翅膀,将龙口改造成火焰喷射器。当时西亚与欧洲持续战争,所以欧洲人一看到龙,立刻将其封为恶魔,中世纪骑士小说中,往往以勇士宰龙为结。

见怪兽便生惧,就想彻底消灭它,这是西方怪兽戏不变的套路。《金刚》还没诞生,其命运便已确定。

金刚本是减压神器

年,《遗失的世界》(柯南·道尔原著,被视为最早的怪兽片)引起轰动,猩猩、恐龙、巨蜥等相继登场,恐龙还大闹了伦敦。可《金刚》问世,便抢尽所有怪兽风头,因它正赶上年至年的大萧条。

大萧条给美国造成巨大冲击,万人完全失业,万人半失业。据统计,当时康涅狄格州家工厂的工人,周薪只有6毛钱。《时代周刊》哀叹:“美国工人的工资已经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人们急需一个通道,发泄对现代文明的不满,让来自亚洲丛林(骷髅岛)的猩猩王横扫纽约,堪称减压神器。

《金刚》是怪兽片的里程碑。

首先,它打破“以故事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讲述方式,而是“以场景为中心”。影片从一个场景跨到另一个场景,极少逻辑关联,也非剧情需要,只为吸引观众眼球,所以越来越惊险,越来越壮观。金刚最终被逼到帝国大厦之巅,与飞机肉搏,象征着原始力量与现代文明的大决战。金刚虽败,其反抗精神却成永恒。

其次,加入爱情戏,意外击中观众们的心。喜爱金刚,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金刚契合了凡人的自我期许——外表坚强,内心却渴望被理解。这份悲凉,只有来自美女的爱才能抚慰。后来人们意识到,该人设有悖伦常,遂改成金刚爱小孩、小孩爱金刚。

《金刚》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史上百部最伟大电影之一(排名第43位),因二战爆发,好莱坞转向塑造战斗英雄,怪兽片陷入低谷。

模仿猩猩却拍成恐龙

年,日本推出首部原创怪兽片——《哥斯拉》。

哥斯拉一词由日语中的“大猩猩”与“鲸鱼”合并而成,本是模仿美国的“二金刚”,却以恐龙形象面世。学者杨笑在《恐龙、核与战后亚太*治的幽灵:以两部〈哥斯拉〉电影为例》中指出:猩猩变恐龙,与原作者香山滋的恐龙情结相关。

香山滋是日本“战后侦探小说五雄”之一,少年时便对恐龙着迷,自学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但日本地域狭小,化石资源匮乏。上世纪前半期,中国东北出现恐龙化石出土热,引起香山滋

1
查看完整版本: 哥斯拉和金刚为何改邪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