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一句话广为流传:“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岗小学校长杨其山,从泥土里种出创意田园课程,让孩子从乡村的天地间汲取成长的力量。
在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冈小学的露天泥巴大课堂上,四年级小姑娘李紫煊正在跟泥巴社团的小朋友们一起享受玩泥巴的乐趣。两年前,从镇上的小学转回家乡这所偏远小学时,李紫煊非常抵触,她担心乡村小学的条件会比较差,自己可能会不适应。但当她真正接触这所学校的“有趣”课程时,却爱上了这个地方,她告诉记者,自己喜欢学校的劳动大舞台,喜欢挖花生、拔萝卜、喂小兔子,劳动和参与活动赚来的劳动币,还可以在丰收节拍卖会上买粮食,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煮粥。
就拿泥巴课堂上的泥巴来说,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泥巴,是校长杨其山特意从*河滩取来的红胶泥,经过晾晒、浸泡、加入棉绒之后就变成了不易开裂的天然橡皮泥。“真的就是带领孩子到*河里取来*河水,然后按照这样一个红胶泥形成的原理做了一个模型,水慢慢流最终形成胶泥和沙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一种神奇,天地万物都有它的来源和道理,最终我们所有的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我们《*岗少年爱泥巴》这个课程。”杨其山告诉记者,孩子们在寻找红胶泥的过程中,学到了地理和物理知识,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被大大激发。
在*岗小学的泥巴展览室内,墙壁的展架上、桌子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小人、浑身硬刺的恐龙、各式各样的小房子。杨其山拿起其中一个大猩猩泥塑向记者展示,脸上眼中是藏不住的骄傲:“我们的孩子真的就创造无数的奇迹,他们把这些做出来,简直不可思议。当孩子灵感激发出来的时候真是了不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就在这里,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五四运动出了那么多的优秀的人才,西南联大为什么会在那种情况下出现那么多人才?因为那个时候他内在的智慧潜力被挖掘出来了。”
《*岗少年爱泥巴》只是杨其山开发的乡村田园课程中的一项,这所学校里的孩子,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会种葫芦、画葫芦,自己动手搭建不同图形的菜园,种菜、收菜、组织赶大集活动卖菜,收麦子、用麦秸编箩筐……校园内外有小小动物园、中草药试验田、果园、花生田、红薯田,每一寸可以在劳动中学习的土地,都被杨其山设计成了孩子们的课堂。杨其山说:“乡土资源、民俗风光、田园资源、自然环境等等,乡村的天地万物都是可以创造课程的资源,都可以为乡村教育服务的资源。所以我们的办学目标:课程开起来,设备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发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发现乡村资源的价值,真正重视这一块,会给乡村教育带来不小变革。”
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杨其山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河滩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乡村教育成为助力孩子整个人生的财富,让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原生动力。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很难在基础教育之上,弥补乡村教育的短板,发挥乡村教育的优势。他说,城市有城市的长处,乡村有乡村的风景,乡村田园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开发智力、创新思维,变得眼中有光,脸上有笑。
从年开始,杨其山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着手在偏远的*河滩学校*岗小学开发乡村教育田园课程,在劳动中学习,既锻炼了孩子的体能和动手能力,也让课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孩子们对这样的课程充满了热情。杨其山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年级的孩子去拔草,老师问为什么要拔草?学生说蔬菜和草会打架。老师问为什么会打架?学生说他们争阳光、争地盘、争水量。我们把小学数学里面所有的图形都呈现在校园内,学生用自己做的尺子,去测量图形的边长,计算图形的面积。”
杨其山说,学校的很多田园课程都是在孩子们的参与中完善起来的,并且随着一级级孩子创造力的叠加而在不断升级。以孩子为中心设计和开发课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助力孩子成长、完善孩子人格、给孩子一整个童年的快乐。他说,在农村,比物质匮乏更让人心焦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增加,乡村教育要承担起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怎么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快乐,是田园课程的使命。为了让这样的孩子融入集体、建立自信,老师特意安排他们参与各项劳动活动,参与歌舞表演,站到学校的田园大舞台上培养自信,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这也让杨其山感到欣慰:“我们这个学校能给他们留下什么?给他们在一生当中能留下那些快乐的回忆,那些让自己终身发展能够需要的情感、态度,那些价值观,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杨其山告诉记者,最初开展田园课程的时候,不光家长不理解,很多老师也是满脑子问号。但是第一批参与田园课程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从*岗小学毕业后,以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活跃在镇上各个初中,用优秀的表现给田园课程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对号和感叹号!这也让杨其山坚定了田园课程的发展之路:“我们所有的课程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它有大地的根基,它有坚强的基础,所以这样的课程它最具有生命力。”
对田园课程的力量,杨其山充满信心,他说,田园课程不仅属于孩子,更属于整个乡村:“我们在探索这一块跟乡村振兴的结合,未来乡村学校一定是乡村文化的中心,最终乡村学校的围墙要推倒,和乡村进行深度融合,而且最终通过学校的变革、文化的引领,家校社合育共同发展,引领或者帮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闪电新闻。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