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灵课堂劝孩子改掉问题是无效的
TUhjnbcbe - 2021/9/3 18:05:00

劝孩子改掉问题是无效的

*执中说,“你眼中的问题,就是别人眼中的解决方案。”

听着很费解吧?

举个例子,我们觉得喝酒是一个人的问题,但在喝酒人的那里,那就是解决情感空虚的方案。

还有,我们看到“发烧”,就认为是问题,但只是我们身体在对抗病*的解决方案,体温升高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再举个例子,很多网瘾少年,终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在云雾缭绕的网吧里就激情满满,谈到游戏就两眼放光,但回到现实世界就猫腰驼背,双眼无神,行动猥琐。家长惶惶不可终日,苦口婆心的规劝孩子要浪子回头,要与真实世界接轨……网瘾在我们家长和老师眼中就是问题,但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

那到底有什么问题?

他缺少情感联结。

“上瘾”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游戏,而是在于情感需求!

因为人类天生需要的是契合与联系——当我们愉快健康,我们会与周遭的人联系。因受创,被疏离或被生活打败,我们便会自动去寻找另外一种“契合”与“连结”。

所以,问题的关键绝对不在是不是“网络游戏”*害了他,而是他内心没有人能够走进。只是“网络游戏”恰恰就是身边最容易获得的资源。如果有魔法,让世界上所有的“网游”灭绝。那他也会自动的寻求另外一种“连结”和“契合”,也许就是“早恋成瘾”了。

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劝人改掉问题往往是无效的。

我们总喜欢以自己的视角,去定义世界的好坏善恶,我们眼中别人总有千奇百怪的问题,若真要解决,那还真不容易,其实我们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问题产生的本身,是不是给人带来了什么慰藉?

因为如果我们把看到的这个问题拿掉了,就等于是拿掉了对方的解决方案,他要面对他的问题了,他就更痛苦。一痛苦,他还是要“路径依赖”,按照心理惯性回到他的传统解决方案上来,那另外一个问题又出来了。

有一个国家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太子,有一天太子得了病,钻到床底下不出来,国王问他怎么回事,太子说我已经变成一个大公鸡。国王很着急在全国贴榜,谁要治好我儿子的病,我就把国家的一半分给他,谁要是治不好就杀头。后来有一个流浪汉就揭榜来了:“太子在哪里?”国王指着床底下,流浪汉二话不说钻到床底下,王子问他是谁,流浪汉说我也是一个大公鸡。两只大公鸡在床底下玩,越玩越开心,大概过了一个月,两人在床底下建立起了很亲密的关系。有一天,流浪汉从床底下一步冲了出来说我再也不要做公鸡了,我要做人了。因为两人已建立起很亲密的关系,一个人不好玩了,于是太子也冲出来说我也要做人啦,这个病就治好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建设性,往往体现在:

不是纠正看到的问题,而是和要纠正的人一起,面对他所面对的问题。首先,要进入他的世界,然后才能把他从他的世界当中带出来。

(备注:假期要多看书,多学习,更新少,更新慢,有想法才会写,谢谢大家。若有问题,请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灵课堂劝孩子改掉问题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