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教育信息化中的伪需求之三智慧教室中的
TUhjnbcbe - 2022/3/15 18:35:00
北京哪些扁平疣医院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13050.html

智慧教室中的录播是个伪需求吗?

自从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诞生以来,视频课程为人类实现教育均衡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完美”的解决方案,给予人们享受教育普惠以无限的憧憬。

人们“理想中”的远程或在线教育模式是这样的——

学生或成人学习者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或书桌前,一边惬意地吃着零食,一边享受着高质量的视频课程盛宴……学生或成人学习者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名师讲课;家长们也可以轻松地喝口小茶,不用再忍受奔波于课外辅导班的烦恼……

而视频课程的提供者们,可以把无数制作精良、品质优秀的教育课件,通过电视台或网络,推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或电脑屏幕上。

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查看精彩的实时教育节目,也可以自由点播那些名校的教学课程。即使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名校名家的视频……

可惜!这样理想的画面,并未在我们的现实中真正出现。现实的情况是——某电视机构,投资数亿巨资,把名师的课程都用超级专业设备录下来,放在家庭电视机顶盒里,结果——并没有多少学生收看。

重大的国家级或上市公司、大公司等投资数十亿打造的网络教育平台,聚合了庞大的门类齐全的视音频资源,而活跃用户却很少,访问量也很低。

甚至连颁发学历的网络学院或大学提供的考试类视频课程的访问量,也远远低于预期,有的甚至只有个位数。

尽管广电系统在全国有着超过2亿家庭的惊人用户量,有着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家教育电视台,但基于电视机和机顶盒的教育模式,却从未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在线教育全面开花,市场集成度低。在线教学的基于视频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待验证。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讲课教师不能像“易中天品三国”那样去讲吗?还是因为我们不能录制出BBC《地球脉动》那样大片儿般的效果?

在这里,我更想从教育的底层原理去寻找问题的症结,考察一下电视教育、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及在线教育背后所共有的一个传播机制——录播模式。

01

自动录播是一个“理想化”的刚需

录播课是最早的在线教育业态,比起今天如日中天的慕课和知识付费,我想第一代在线教育应该属于“网校”时代。年前后,国内有一批网校崛起,其中的佼佼者有北京四中网校、*冈网校、网校、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等。

“网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一样:依托于比较有名的公立或者民办的线下学校,挑选优秀老师,把他们的上课实录或者对摄像机录制的课程放到网上售卖。这种模式也曾经火了一阵,曾几何时,“三分屏”这个词,成为业界的时尚语汇。但在各种慕课、公开课崛起以后,“网校”逐渐归于冷清。

年,慕课诞生,其随后的火热,催生了大规模录播系统的建设。其中,更加时髦的自动跟踪录播设备应用而生。自动录播看起来是一个“理想化”的方案——无人值守,只需要老师对着录播系统讲完,课件自动合成,快速成型,省时省力。

可是,我们不禁怀疑:一个老师,几十堂课,在几天内完成,没有学生互动,只有老师对着摄像机干巴巴地讲,这样……行吗?据主讲老师自己的感受:讲到最后,表情都完全麻木了。这样的课,会有人看吗?

电视台专业视频制作的课件都少有人看,而自动录播,晕头转向的自动录播完成的课件有人看吗?

随着各种教育新模式不断推出,录播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变得非常明显,其衰落已成必然。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大部分录播的视频课件少有人看?

02

为什么使用自动录播形成的录播课少有学习者观看或学习效果不好?

广泛调查和研究表明:利用自动录播系统形成的录播课很少有学习者。在深入调查中,几乎找不到喜欢观看自动录播视频课的学习对象。有一个学校列举了令人瞠目的使用案例:因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穿了短裤被投诉,才回看课堂录制的视频,找出教师违纪的证据。

这不由让人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自动录播是为谁建立的呢?建立自动录播的理想化的初心经得起实践的“碾压”吗?

自动录播看似好处多多,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点播成为常态,教育类课程,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如此“理想”,实际上自动录播视频课件却很少能吸引到学习者使用。究其原因,大约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静态资源的拥有即是束之高阁。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图书、视频、音频等都属于静态资源,拥有和学习属于不同的层面。占有和拥有是人的本性,可一个资源一旦拥有往往就会束之高阁,不再珍惜了。心理学上的短缺理论也指出,拥有资源就会减少学习资源的紧迫感。资源拥有量同学习和掌握知识量之间往往并不是线性关系。曾参加一个知名教授的一门高端课时,想申请取得课程的PPT,被教授断然回绝:现在不能给你,一旦给了你,你就不会用心听课了,课后也基本不会再看这个PPT。

二是基于线性视频流的视频课件学习模式是现在学习模式中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模式。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进化,经过了纸质书本的驯化,我们已经适应了纸质书的全页面式并行阅读,下图的现象,说明我们的阅读模式已经突破了线性思维。

而基于视频和音频的学习模式是时间流模式,是纯线性的。但从花费的时间看这种学习模式效率比纸质学习是非常底的。经过基本训练的学习者,一页书的浏览只需要5-10秒,而把这一页书转变为视音频需要10分钟以上,而且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和制作时间。同时一个30分钟的视频课件的学习时间,一般是视频课件时间的1.5到2倍以上。

三是视频非常容易造成认知偏差或注意力错觉致使学习效果不可把控。心理学家丹·西蒙斯(DanSimons)和克里斯·车布里(ChrisChabris)在哈佛大学教心理学时一起设计了这个心理实验。他们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视频中几个人在玩传球游戏。有的人穿白衣服,有的人穿黑衣服。他们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看视频,并让他们数传球的次数,要求只数穿白衣服的人传的球。然后他们问每个志愿者,数的结果是什么。

此后又问了一些问题:

Q:你在数的时候注意到什么异样吗?

A:没。

Q:除了玩球的人,你还注意到什么?

A:好象有电梯,墙上有大大的“S"。

Q:你有没有注意到一只大猩猩?

A:什么什么?!

参加实验的人有一半的人没看到视频中出现的大猩猩。那只大猩猩由一个女学生装扮,从房间右边慢慢走到左边,并在中间手舞足蹈,出现的时间约8秒。

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现象叫“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Blindness),是注意力错觉引起的。当人们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时,可能会注意不到一些意料外的事物。参加实验的人太专注于数传球的数目,因而忽视了明显的大猩猩。人在某一个时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有限的注意力的大部分用于某个方面,那就可能没有余力来觉察意料外的事物。

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力错觉的现象很普遍。男生和女生在观察同一个视频或者景色时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信息化中的伪需求之三智慧教室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