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业一直有个矛盾的现象,很多人都没整明白:大多拍照顶级手机用的都是索尼传感器,为啥索尼手机自己的拍照却没那么强?
这事儿说起来可能跟索尼内部的协调机制有关,移动部门和影像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个中原因,据索尼高管吐槽,相机部门不想给移动部门某些东西,因为不想让手机跟相机有同样的拍照体验。
换句话说,索尼的相机部门视移动部门为竞争对手。但这也说不过去,自己的手机业务是对手,其他品牌的手机业务就不是对手了?为啥要跟其他手机品牌合作?双方的根本矛盾应该另有其因,知道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一下。
好在年索尼进行了部门结构大调整,把影像产品事业部、家电影音事业部和移动产品事业部进行合并,统合为消费电子品和解决方案事业部。这样一来,相机业务和手机业务成了命运共同体。有了索尼影像技术的支持,索尼手机的影像能力迅速雄起,整个业务也终于扭亏为盈。
昨天,索尼发布了新机XperiaPRO-I,其影像能力之强大令人咋舌。不仅首发了传说中的1英寸大底传感器,而且还有蔡司光学结构、双光圈、最新的BIONZX?移动图像处理器、索尼图像处理算法等配套硬件和技术,最终生出了堪比相机的影像能力。
先来看看核心配置:
机身:尺寸为x72x8.9mm,重g,支持IP65/68防尘防水,背部覆盖康宁大猩猩Victus
屏幕:6.5英寸4KHDROLED显示屏,支持Hz高刷新率,Hz采样率
性能:高通骁龙,12GBRAM+GBROM,支持拓展,接口支持USB3.2Gen2标准
影像:三颗0万像素主摄+3DiToF传感器
续航:mAh电池,支持30WPD快充。
整体来看属于旗舰配置,最大卖点在于4K屏幕和1英寸大底传感器,均为业内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6.5英寸的屏幕上使用4K分辨率有无必要,大家见仁见智。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它的影像能力。小俱怀疑,XperiaPRO-I的设计目标可能真的是“能打电话的相机”。
外观
采用了与数码相机相似的设计,索尼特色的波形框架提供较好的握持手感,同时确保机身稳固。专用的实体快门按钮,可以带来类似于索尼RX系列的拍摄手感,长按快门,还能快速启动摄影大师APP进行拍摄。另外,它还带有一个内置吊带孔,可以将吊带套在手腕或脖子上,是不是有点复古?
传感器
广角主摄采用的1英寸ExmorRSCMOS影像传感器,基于索尼黑卡数码相机RXVII的影像传感器,并针对Xperia智能手机进行了优化。它带来的优势主要包括:可实现高灵敏度和逼真的纹理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感光性能,并降低画面噪点;高动态范围;能够轻松捕捉具有柔美虚化效果的画面。
镜头
XperiaPRO-I搭载了三焦段镜头:16mm超广角镜头、24mm广角镜头和50mm标准镜头,均支持相位检测自动对焦。3DiToF传感器可以实时计算相机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暗光中拍摄,对焦依旧快速、准确。
镜头使用蔡司光学结构,可提供边缘图像失真更小、对比度和清晰度更佳的高分辨率图像。镜头系统经过了蔡司光学的专门校准,蔡司T*镀膜图层通过抑制光线反射,可呈现出更加精美的画面细节和对比度。
广角主摄的F2.0/4.0双光圈设计,可以让拍摄者使用不同景深拍摄,提供更丰富的视觉表达方式。
对焦
在XperiaPRO-I上,个(21×15)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可覆盖约90%的画面,即使拍摄运动对象,也能迅速锁定。实时眼部对焦功能能够自动侦测人或动物的眼部,在拍摄移动对象时,能够持续锁定。实时追踪功能,即使目标短暂离开视线,也能接续追踪。
防畸变
1英寸影像传感器的高速读取功能有助于抑制果冻效应,避免在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时,由于果冻效应而导致图像失真的情况发生。
12bitRAW
当以RAW格式进行拍摄时,XperiaPRO-I支持12bitRAW,可带来从亮到暗的丰富色彩信息。
防抖
配置了带有FlawlessEye?*2的最新光学防抖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影像传感器的快速读取速度和索尼的光学防抖原始算法,可拍摄出流畅、稳定的视频画面。
其他
XperiaPRO-I自带的摄影大师APP上,提供许多专业相机才配备的控制功能。用户界面与Alpha相机类似,可以自由选择手动控制或自动设置,甚至使用RAW格式进行拍摄。
它还是索尼微单?相机的理想伴侣,通过自带的APP,可以将微单?相机中的RAW格式文件和无损压缩文件传输到XperiaPRO-I上,也能把手机作为单独的显示器使用,同时实现远程调节设置、无线拍摄功能。
影像系统如此堆料的XperiaPRO-I,能不能登顶DxOMark榜?实际使用中的表现也令人期待。
参考前几代索尼手机用户的反馈,索尼的优势在于精致的工艺和手感,出色的屏幕,强大的影像能力(主要体现在手动模式上)。缺点在于系统的本地化以及维护上,毕竟索尼手机在国内的销量非常有限,维护成本比较高。不过,从这代起,索尼手机开始与魅族合作,提升本地化体验,预装了Flyme适配的应用商店,应该会有不错的改观。
随着影像实力的不断加强,以及本地化适配问题的解决,你觉得索尼能在中国市场再度崛起吗?
(图片源自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