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黑体字为原文摘录,蓝体字为个人感想
◆序一
不同意,安稳生活下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共情,比如现代的各种宠物情节和动物保护主义。甚至连人类发展初期的“共情”能力都将消失殆尽。
◆序二匮乏塑造人类历史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应该以一个好的问题开始,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激发出人们十足的好奇心,促使人们捧起这本书一探究竟。比如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西班牙国王的探险队击溃了印加帝国并俘虏了皇帝阿塔瓦尔帕,为什么不是印加帝国的*队跨过大洋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万年的早期人类历史和年以来的农耕文明史
也是智人这个物种生存演化的历史因此人类演化发展的真实世界,实际上是数万亿生命体中数万万亿DNA碱基序列彼此相互作用的世界。
◆前传闹*的新几内亚岛
没有大规模的牲畜饲养,当地人的蛋白质来源就非常有限,所以任何动物蛋白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比如让很多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毛蜘蛛,他们抓起来烤熟就吃下了,有的木头被水长期浸泡长出的船蛆,也成了当地人口中的美食。那么刚刚死去的人呢?几十公斤重的新鲜人肉在当地一部分土著人眼中自然没有任何浪费的理由。
人类历史中任何社会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新几内亚岛之所以会存在食人的习俗,很可能是由于当地蛋白质的匮乏。......这与恩格斯当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食人现象的描述颇为相似:是食物的匮乏,让人们吞噬彼此的血肉。
◆第1章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人
看这本书满脑子都是河森堡演讲的声音朝鲜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会用打火机给自己点烟,它使用打火机的样子熟练得像个老烟枪。既然动物也可以使用火和工具,那么,什么才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清晰边界呢?。
一个非常伟大的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DameJaneGoodall),用将近50年的时间在野外观察野生动物。之后这位伟大的动物学家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一条清晰的边界可以将人类和其他动物分开。”
生物在分类单元上大体可以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几个层次(每层内还有更多的细分),随着层次的递进,某种生物在整个生命系统中的分类情况就会越来越清晰、具体。比如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在生物学中的分类就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看这本书感觉能学到好多小知识,虽然不一定能记得住这是因为盐度可以影响水的冰点,盐度越高,结冰所需的温度就相对越低。反之,盐度越低,结冰的所需温度相对也越高。
黑猩猩是和我们智人最亲近的物种,所以这个最亲近的亲戚被我们智人捉来做实验了……听起来好暗黑黑猩猩是自然界中和我们有着最近共同祖先的物种,万年前我们和黑猩猩才从同一个祖先那里逐渐分化开来,所以黑猩猩在自然界中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
跑步机上同等里程下黑猩猩的能量消耗是人类的四倍。学者发现它们这种依赖四肢的移动方式在相同的里程中所消耗的能量竟然是人类的4倍。举个直观的例子
命运之路一直在脚下,在手中伫立在风中的他们挺起身体望向远方,似乎在寻找未来的方向。其实他们的命运之路不在远方,而在他们的双脚之下。
◆第2章站起来的我们
且不说旧石器时代,即使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时期,新生儿死亡率最高还能达到匪夷所思的‰,也就是说每10个新生儿里会有3个死亡。产妇死亡率也高达到14.9‰,平均下来,当时的中国,每24小时里,因分娩而死的孕妇就有大约个。相对于母亲窄小的盆骨和产道来说,婴儿的头颅实在是太大了。在漫长的演化岁月中,人类逐渐采取了一种尴尬但是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大脑袋小盆骨的困扰,那就是趁胎儿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时就先把他“挤”出来。
”造物主正是这样,在“无知”和“毁灭”这两个词汇之间,面无表情地画上了一个阴森的等号。
◆第3章造物主的考验
在地球历史中,超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曾经发生过五次,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晚期(4.4亿年前)、泥盆纪晚期(3.6亿年前)、二叠纪晚期(2.5亿年前)、三叠纪晚期(2亿年前)和白垩纪晚期(6万年前)。
班鬣狗奔跑速度可以达到60km/h,咬合力能达到4N,而且通常集体活动,既能捕食,又能食腐肉,生存技能高超。北京动物园的斑鬣狗“咔嚓咔嚓”地咀嚼整块牛骨的样子,就和我们嚼威化饼干差不多,吃饱饭以后,它们有时还会发出“嘿嘿嘿”的“笑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黑猩猩脑容量ml,万年前南方古猿脑容量ml,万年前能人脑容量ml黑猩猩是自然界中与现代人有着最近亲缘关系的动物,据观测,它们的群体规模通常在40~60只,这个数量是由他们.8毫升的平均脑容量决定的。生活在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的脑容量不到毫升,而大约万年前左右出现的能人,其脑容量已经扩大到了毫升以上。
网络生活中,我们的社交范围从线下扩展到线上,算上网友的话,邓巴数还有效吗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为1毫升左右,据罗宾·邓巴先生的观察和统计,现代人的团体规模极限是人,粗略估算大概为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是现代人在社交时建立稳定关系的人数极限,一旦生活中和我们互动过的人数超越了“邓巴数”,大脑就会出现记忆模糊。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不断地结识新的人,于是多年不联系的同学就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一面之缘的人也渐渐没了印象。
有趣的形容有一个网友说过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自己对另一个人的厌恶达到什么程度呢?假如那个人头发着火了,而他手里正好有一杯水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喝下那杯水。
共情也是自然筛选的结果可以想见,如果孩子都快疼死了,父母却对此毫无察觉,那么父母的基因将很难被传承下去。
感情与知识同等重要地支撑人类进化几百万年来,我们的大脑是被知识和感情一起撑大的。
帮助-奖励机制我们帮助他人时体会到的快乐就好像额外得到金钱一样
能人(homohabilis),乔纳森利基发现,万年-万年前,脑容量-ml,能制造工具的人这是我想象出的一个场景,但其中有两个细节已经被考古证据所证实,一是那个万年前的人影,还有一个是他手里拿的石器。那个人影在身体结构上和现代人有些差异,据推测身高在1~1.35米,体重30千克出头,体格差不多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能人(HomoHabilis),意为手巧且能够使用工具的人,这是因为在其化石被发现的环境中,还伴有为数不少的石器工具。
◆第4章折叠时间的能人
为什么小脸和精致的下巴会成为现代社会美的标准呢?这很可能和食性有关,小下巴意味着不充分的咀嚼,不充分的咀嚼意味着精致绵软的食物,精致绵软的食物则意味着更高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
能人是人属之下最早出现的一个人种,他们很有可能是直立人和智人等各个人种的直系祖先。
如果地球的生命系统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人属就是这棵树上一段不大不小的树干,能人则位于这根树干的始端,当代的智人则位于这根树干的末端。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周围,会发现有不少人在做牙齿矫正,因为他们的牙齿并没有“按计划”整齐地生长出来,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较为常见的原因在于,这些需要矫正牙齿的人没有长出足够尺寸的下巴。
咀嚼粗纤维的食物会使得下巴宽大(牙齿也会整齐),而咀嚼的绵软的食物不需要过于用力,从而使得下巴变小,绵软是食物代表生活优渥免于匮乏,因此对小脸的喜好往往来源于此。匮乏是苦难的根源,人们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与其有关的现象和事物,所以在认知模式和社会经验的共振作用之后,人们便产生了对小脸的偏好,尽管这在当下只是一种假说,但是受到了为数不少人的支持。
在自然界中,演化的基本逻辑是先有基因突变再有环境选择。一个突变出现以后能不能被环境筛选出来,要看出现了这一突变的个体是否有更大的可能繁衍自己的后代。
折叠时间——利用工具加工食物、用火加热食物、驯化牲畜耕作和交通、发明机械、使用自然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人类折叠时间方式的进化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借助外部力量以更短的时间达成目的这一举动非常值得被强调,因为正是从那一刻起,原本在自然界均匀流动的时间在人类祖先的身上第一次出现了褶皱。
匮乏的环境下,人类祖先通常只能以粗糙低质的食物为生,于是他们不得不依赖强壮的咬合肌以保证进食,后来基因的突变使得他们的咬合肌减弱了,一部分人不得不使用工具对坚硬的食物进行预处理以缓冲匮乏的压力,这同时使得他们的脑容量增大。头部尺寸的增大使得母亲的生育变得困难,同时采集食物的效率降低,形成了新的匮乏,为了缓冲新的匮乏,更长寿的外祖母被筛选了出来,帮助自己的女儿养育孩子,于是筛选出了更长寿、更晚熟的基因,使得人类的生长进度被拉长,形成了更大的体格。如此看来,人类无论是在性状上的适应还是在行为上的适应,都是为了应对那个永恒的难题:匮乏。
尽管能人在食用腐肉时的吃相并不优雅,但是演化进程往往不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