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Ana。今天是我们《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读书分享的第三期。我们首先来试想一个场景,医院看病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需要不断翻书的医生,你可能会感到很莫名其妙。因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有自信心的医生才可能是一名好医生,而凡事都不确定,其医术肯定不怎么高明,起码他肯定不能当着患者的面翻书。对于我们来讲,好像最直接地展示一个人技能高低的表现,就是他的自信心。
读完本章后会发现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经常会让我们陷入到错觉。自信错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会过高的评估自己的水平,尤其是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第二是人们通常把自信心同能力联系在一起,高度的自信是能力强的重要表现。然而自信与能力实际上是完全不相同的事情,依靠自信心的强弱进行相关的判断,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掉入到陷阱中,后果不堪设想。
达尔文发现低能力的人更容易表现得比高能力的人高估自己,也是说技能其实没有那么成熟的人通常更加自信,也更容易受到自信错觉的影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伍迪艾伦的著名电影《傻瓜入狱记》里面的主角——弗吉尔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在少年时期就谋划偷窃警车上的灯,但手却被卡住了,他只好把警灯的整个机械设备都抱起来跑了好几条街。成年后的他开始密谋抢劫银行,没有想到出纳员看不懂他手上的清单,直到警察赶到的时候,他就被抓捕了。在监狱里他又琢磨着如何能够越狱,他把枪藏在肥皂泡沫中,却遇到大雨被狱警发现,他总是认为自己才能卓越。
但其实从电影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普通人。那么他过度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他的自身能力本来就很差,低于平均的水平。第二是他从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所以就从来没有打算要付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他没有意识到,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银行抢劫犯,你需要学习非常非常多的东西,这个任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为什么他不能认识到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呢?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抢劫计划很可笑吗?他真的没有质疑过自己的能力吗?我们在第一期的时候说过了大猩猩的实验,布莱恩肖勒也曾经协助参与过这个实验。他讲述的另外一个故事可能对我们理解自信错觉会有启发。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学会了一种极富挑战性的古老纸牌游戏,名字叫做“GO”。布莱恩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在自己的朋友中已经没有对手了,所以他去纽约旅游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高手,并尝试与其切磋牌艺。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虽然结果是他没有悬念的输掉这个比赛,但他仅以0.5分告负。自此以后,他的信心剧增,他对GO表现出极度的自信,直到他遇到另外一位玩GO的高手,这种美妙的感觉才得以终结。
当他向这位高手夸夸奇谈他是如何以0.5分输给之前在纽约碰到那位知名顶级高手时,对方却说,难道你不知道一名高手在遇到一位实力非常弱的选手时,他会尽可能的选择以最小的分差取胜来挑战自己。
这个小小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布莱恩错误地把比赛的结果完全归因于技术层面,才出现了天大的误会。其实这也反映出我们在面对积极信号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常见的自我解释:表现好是因为自己的实力强,表现不好是因为那只是偶尔的意外或者是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环境有时候也实在不利于我们发挥。总之我们经常会忽略能力这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自信错觉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产生的,在看到强有力的证据时,这种错觉才会烟消云散。刚刚说的布莱恩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力的提升可以避免过度的自信,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才能够让自信错觉干扰减到最小。我们讲述了那么多关于自信错觉的故事,并不是要谴责那一些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人。我们只是想说,自信错觉是一种普遍现象,也的确会对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事实上真正的高手是很少会受到自信心错觉影响的。如果你能与那些由于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而刚刚晋升为教授的教师进入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他们非常谦逊,而且他们也会很真诚地认为自己的水平完全没有被他人所认知的那么高。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相信高度自信的人呢?因为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这种外表上的自信会成为我们判断的重要参考。也许在其他新的认知方式出现之前,我们只能够把外表上的自信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我们来试想一下另外一个场景,如果你与三个互不相识的人组成一个团队,然后来解决一场非常难的数学考试的问题。既然我们互不认识,那么我们对其他人的数学水平也就一点也不了解,唯一可以参考的就是自己对于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能力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A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之后,B也给出了他的答案。C开始很安静,但是在所有人发表意见之后,他给出了正确答案,并指出了为什么其他人的是不对的。接下来的几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像和第一个问题一样,那么C就很快的成为了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其实在我们理想的团队配合中,我们会认为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整个团队在此基础上会形成最终方案,我们也相信这样的团队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人们一般会认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员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会根据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出解决方案。但如果说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直接进入集体的讨论阶段,成员的观点就会互相影响,人格冲突,种种因素都会成为左右最后决定的影响因素。
刚刚我们也说到团队领袖是如何产生的呢?那为什么这一些数学能力不是最强,仅仅拥有更具有统治力的人格特点的人会成为团队的领导人呢?是他们强行要求别人听自己的意见吗?其实都不是。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是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自己意见的人。毕竟当90%以上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采用了第一个问第一个意见的时候,那些具有统治力人格特点的人一般都会首先发言。我们都很喜欢自信的人,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自信。就像是我们刚刚在这一期最开始提到的医生的例子一样,我们很难去相信一个一直翻书的医生。这个时候我想讲另外一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豪斯医生。在剧里面,豪斯医生不断地通过大胆的试错,解决了非常多罕见的难以诊断的医疗案例。他是一名富有经验又桀骜不驯的医生,面对各种棘手的病症,都满怀信心,从容不迫。
我们都很为豪斯医生的潇洒冷静而着迷,但是很多观众以为这只是一个影视剧中的人物。本书中有提到一个圣路易斯儿童诊所的医生基廷,基廷就同豪斯一样,他解决了很多难以诊断的治疗的病例。但与豪斯不同的是,她极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自己不懂的医疗知识也从不掩饰她的诊所专门接收其他医生不能诊治的案例。
来这里看病的病人大多数遍访名医也没有得到结果的人,因此他被称为最后的救治者。同其他优秀的医生一样,她也有着傲人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有信心在她的儿童诊所中整治各种疑难杂症。季婷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在工作中带有信心,在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过程中更要如此。但是病人经常由于过于信任医生,甚至超出了医生的能力范围,这种信任又会加强医生原有的自信。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医院通常都是相信医生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治好他们的病,他们甚至认为医生的能力足以为他们做出任何决定。这样的想法超过了科学的现实性,甚至潜移默化地鼓励医生在病人面前表现得完美又全能。久而久之使得医生不但享受这种感觉,甚至还悄悄地把这种过分的信赖作为事实来接受。
自信本没有错,但一旦超过医生的真实能力,会成为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此,他也说医生应该学着自信,但更不要忘了提高自己的医治水平,并在每一个案例中找出自己还不是那么确定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在医疗领域永远都有未知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探索,医生的学习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医生学会自信地面对人的同时,更要学会承认自己不是医疗万事通,还要学会在每一次的诊治过程中再进行学习。所以其实不仅仅是医生这样,我们也应该这样。在我们意识到存在自信错觉之后,我们也应该去想想自己平常是怎么做的。自信与能力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过低的能力会导致过高的自信。自信错觉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我们看到有利的证据时,这种错觉就会消除。只有我们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让自信错觉的干扰降到最小。人多力量不一定很大,我们敢于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并非全能,并不一定是坏事。我们的大脑远比想象得更复杂。时至今日,人们对人类的大脑还不是很了解,无论是大脑的结构还是功能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一期里,你会看到高估自己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识错觉”。知识错觉并不像自信错觉那样,告诉别人你有多确定多有信心,而是你错误地评估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误导你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那么我们下一期再来讨论一下什么叫做知识错觉呢?这一期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期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