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原来不止人类会隔离来看看动物们是怎么做
TUhjnbcbe - 2022/5/3 19:48:00
北京雀斑防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505/8918432.html
勤洗手、戴口罩、不扎堆……新冠疫情让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多变化,可是你知道吗?这不是人类的独特行为,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很多群居性动物都会采取“社交隔离”,有的做得比人类还要“自觉”。

很多社会性动物都会改变行为以遏制疾病传播

即使有时候事关生死,社交隔离对于像人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刚在家待了几天,就嚷嚷着“宅”不住了。

为了生存而与自己的同类保持距离,看起来很别扭,甚至有些不堪忍受,可事实上,隔离在动物界普遍存在。这不仅仅发生在那些习惯独居的动物身上,对于很多群居性动物来说,社交隔离也同样根植于其基因中。

从我们熟知的蜜蜂、蚂蚁,到老鼠、猿猴、蛙类……每当病*、细菌或寄生虫意外来袭,它们都会为了减少集体感染,自然而然地远离危险。

蚂蚁:迅速行动,全体动员

黑色园蚁,遍布欧洲以及北美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蜜蜂:两种信息素是关键信号

拥挤的蜂箱中,蜜蜂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才能遏制疫情

与所有的蚁类一样,数百种蜂类同样也是社会化昆虫,它们彼此之间有着精密的分工体系,往往“数代同堂”。如此庞大的家族,要想避免病*导致“群死群伤”事件,唯一的办法只有“早发现、早处置”。比如,有一种细菌性疾病名为“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蜂卵一旦染病,就会散发出两种特殊的信息素,而成年蜜蜂感受到这两种信息素的混合气味之后,就会迅速行动,反应比仅感受到其中任何一种信息素时积极得多。它们一旦找到来源,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所有染病的蜂卵统统搬出蜂巢。该项研究刊载于《科学报告》杂志。

蝌蚪:游得远点更安全

一只美洲牛蝌蚪在游泳

过去人们并不清楚,除了人类之外的动物是否具有识别同类患病、并减少其他成员感染风险的能力,直到上世纪90年代晚期,有学者发现美洲牛蛙的蝌蚪十分擅长躲避一种危险的细菌感染,这种细菌能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蝌蚪一旦发现同伴感染,就会游到远离其约一英尺之外的地方。主导该研究的耶鲁大学科学家斯凯莉教授认为,被捕食者在遇到天敌时,行为甚至身体都会出现巨大变化,从动物的角度看,对疾病风险做出类似反应很可能是基于同一原理,即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健康的牛蛙蝌蚪能嗅出患病蝌蚪在水中释放的化学物质,不过具体的发现机理还不清楚。

西部低地大猩猩:看着不对立马离开

一只西部低地大猩猩,正从非洲中部的森林中向外窥视

跟人类一样,大猩猩具有发达的视觉,所以即便不能像蜜蜂或蝌蚪那样嗅出危险,却仍能通过眼睛发现疾病并主动离开。西部低地大猩猩是群居性动物,其中的雌性大猩猩会选择在不同的群体之间生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某个群体中是否有大猩猩患有雅司病,是母猩猩决定是否选择这个群体的关键因素。雅司病是一种热带皮肤病,可导致皮肤严重肿胀。在对近头大猩猩跟踪研究了10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雌性大猩猩会不计一切代价远离患有雅司病的群体。黑猩猩也有类似的警觉性。早在上世纪60年代,据灵长类动物专家古戴尔首次报道,黑猩猩会排斥得了脊髓灰质炎的个体,健康的黑猩猩甚至会对患有这种传染病的个体发起攻击,尽管古戴尔也发现,有些得病的黑猩猩最终会幸运地恢复健康并重返“大家庭”。

老鼠:得了病也不嫌弃

生病的老鼠将自己从群体中隔离

吸血蝠:更依恋亲密家庭成员

石灰岩洞中的一群吸血蝙蝠

-END-

编辑:小科

来源:科学辟谣

审核: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运营:武汉科技报

仙桃市科协以“科普小镇”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域科普

关于调整仙桃城区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的提示,健康码变“灰码”怎么办?

市科协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讲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来不止人类会隔离来看看动物们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