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曲线和中年危机
从18岁开始,整个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U型曲线。20多岁的人幸福感都很高,三、四十岁开始下滑。平均到52.9岁的时候,幸福感到了人生最低点。接下来,幸福感会回升,随着步入老年你会越来越感到幸福。
?等到53岁的时候,人们终于意识到有些愿望是这辈子都实现不了,肯定非常沮丧。53岁之后……你就习惯了。你的期望值没有那么高了,幸福度就会上升。
但是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连大猩猩都有中年低谷。
?如果你把眼光放远,考虑做任何事情的整个过程,其实U型曲线无处不在。
?第一天和第八天点蜡烛的人最多,中间这几天很多人就松懈了。不但普通人松懈,宗教信仰特别强烈的人也松懈——所谓信仰强,也只是第一天和第八天比别人更可能点蜡烛而已,中间大家都差不多。
第一天和第八天是光明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仪式感很强,而且很可能要和别人一起过,我们自然比较重视。中间这几天可能就无所谓了。
?
人们做事总是开始的时候很兴奋,结束的时候很郑重,中间比较放松。你不太可能永远精神抖擞毫不懈怠,放松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中间点最大的危险,就是它会让人懈怠。
———————————————————————
中间点的爆发?但并不是所有中间点都是懈怠点。它也有可能是一个爆发点。
所以中间点可以是一个爆发点。但这个爆发显然是有条件的。项目时间进行到一半,这是一个“不努力不行了,而努力一下还有机会”的局面。
?
?这说明触手可及的落后能让人振作。这两位研究者还做了个实验来支持这个说法。在模拟的游戏中,中场时候被告知自己只比对手落后一点点的受试者,下半场更容易爆发。?1.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年是人生幸福感的低谷期。
2.人们做事情通常会更重视开始和结束,而在中间点懈怠。
3.但是如果把中间点当做一个提醒,反而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
?
?今天的关键词是“懈怠”。当任何事情进行到一半儿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这个词。如果你把中场的哨声当做一个提醒,中场就是一个爆发的机会。
——————————————————
拼在结局之前
有人统计了那些第一次跑马拉松的人,发现他们的年龄是以9结尾的居多,比如29岁、39岁、49岁。29岁跑人生第一次马拉松的人是在所有年龄段中最多的,比28岁、30岁的人多出一倍。
这种对完美结局的追求,会让我们在临近里程碑的时候再拼一把,就好像跑步运动员在终点之前加速。
橄榄球??总体来说下半场比上半场进球多,这可能是因为下半场体能下降防守更不容易了。而在所有时间段中,上半场最后五分钟有最多的进球。上半场马上就要结束了,球员决心再拼一把——这显然是个积极大于消极的时间段。另一个例子是年龄逢9的男人更容易出轨,可能他们的心愿清单上除了马拉松之外还有这么一项。中国对出轨的统计没有这么详细,但众所周知贪官们有个“59岁现象”——一个从来不受贿的人,决定退休之前捞一把。
?———————————————————————
设计完美结局?
你当一辈子好人和只当六个月好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居然竟然是一样的!?“峰终定律(peak-endrule)”,在这里起了作用。结局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一段经历的评价。
平克这本书还提到一个研究,说老百姓投票选总统的时候,对在任总统的评价,也是主要取决于他第四年的表现。
所以结局实在太重要了。完美结局几乎就是成功的全部!
?U型曲线,说人到了53岁之后,心态会变得越来越好,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心态就是非常好。这可能就是人们对结局的妥善安排。
?对一组人,研究者说“这是你的下一块巧克力”。他们正常吃完,正常打分。对另一组人,研究者说的是“这是给你的最后一块巧克力”。这组人会很用心地品味这块巧克力,然后会打一个很高的分数,比前面吃的四块的分数都要高得多。
这其实也是在主动安排结局。我们想让它完美,就会感觉到它完美。
别人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消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先听坏消息,先苦后甜。钱钟书说那些吃葡萄把好的留到最后吃的人是乐观的,因为他们始终有希望。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精心维护一个完美的结局。
?现在编剧们心目中的好剧情是这样的——
一开始你想要一个东西,你一番努力奋斗,而到结局的时候,你发现你之前*想要*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你得到的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获得一个意外的洞见,你会学到一个道理。
?
?所以,你到底想要哪种结局。
想要完美结局是一个合理的心理需求,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偏见。
评价是别人心目中的评价,老张和老李的日子是自己一天一天过的。慈禧想要个完美的生日,等待她的却是灾难性的意外。
?如果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结局就只是一个时间点。如果精心维护都维护不了一个完美结局,还不如期待一个什么惊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