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女儿考上大学,就不断有人向我讨教经验。
其实我哪有什么经验。女儿像个游击队员,随着我夫妇二人的工作调动,六年小学换了四所学校,初中也是在一所乡下中学,凭她自己的努力考上市重点高中。要硬说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女儿从小在阅读中度过,在阅读中成长。
女儿一直是我们自己带在身边,那是一所高寒山区的小学,那些年打电话得到村委会打手摇式电话。地方偏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信息闭塞,唯一能展示进步信息的东西大概就是书本了。书本也就成了女儿最好的陪伴。
最寂寞的是周末,一所学校只剩下我家三口。这种时光,读书是打发寂寞的最好方法了。拿一本书,把女儿抱在膝头上,要么在避风的温暖的草地上,要么在火光熊熊的火塘边,要么在盛夏绿荫如伞的大树下,女儿尖细的手指翻动着书页,圆溜溜的小黑眼珠一会儿专注地看着书上的图画,一会儿又狡黠地看着我。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一些关于书的故事有趣地发生了。
女儿呀呀学语时,喜欢边听故事边插嘴。一天我给她讲《狐狸与葡萄》,讲到狐狸怎么跳也摘不到葡萄时,女儿插嘴道:“用笨笨(小孩咬舌,把‘棍’读成‘笨’)打它。”丈夫一听这话笑得前仰后合,边笑边说:“我家宝宝有大猩猩的智力了。”看着我一脸迷惑的样子,丈夫解释道:生物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在一个屋子里高高的挂了几串香蕉,角落里堆放着几个木箱。猩猩最初是伸长手臂去拿香蕉,然后跳起来摘,但总拿不到香蕉。猩猩努力了好几次,都失败了。后来猩猩看到了箱子,就搬来了一个,不行就又搬来了一个箱子叠放,还不行再搬来一个箱子,最后叠放了3只箱子,终于摘到了香蕉。这个实验说明猩猩的智力胜过其他动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女儿看见爸爸笑,她不知道那是坏笑,以为是表扬她,得意地从膝盖上滑下来,一边叫着“用笨笨打”,一边比划着。看着女儿天真可爱的样子,想着大猩猩蹒跚而沉重地搬箱子,拿一根棍子多简单,两岁多的女儿比大猩猩聪明多了,我也禁不住也笑了起,刹那间的其乐融融让生活格外甜蜜,原来一家子在一起读一本书是这么的美好。
给女儿讲故事,陪女儿读书的最初时光,只是单纯想着把书中的内容告诉女儿,总认为孩子还小,她不会思考些什么,只要她觉得好听就行。在讲故事、在读书时启发思考,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感悟。那天,我和女儿在读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孔融让梨》。
每个故事都不是空穴来风,生活中也存在着与故事惊人相似的版本。那天,我给女儿讲故事后,问了一个天下妈妈都爱问的傻瓜式问题。
“你把哪个梨给妈妈?”
“大的给妈妈。”
一刹那,幸福包围了我,抱过孩子甜甜地问她为什么把大的给妈妈。
“大的我吃不完。”
一瓢冷水从天而降,所有的幸福都化为乌有。我推开女儿,生气地坐着。女儿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小黑眼珠一瞪一瞪地看着我。
女儿的回答对吗?不对,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女儿的回答错吗?没有错,这是人的本能。人之初,本无善恶之分,人的一切品德行为都是在生活中习得。孩子的底色是洁白的,或是没有底色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着色。阅读在为人生打底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种仅仅是为读而读的任务式阅读是肤浅的,甚至是无意义。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辨析,在阅读中习得真善美,在阅读中摒弃假恶丑,这才是引导孩子阅读的价值所在。
现在女儿二十岁了,她一个人在几千里之外求学,很多道理不是我教她,而是她在教我。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女儿在与人相处时少了独生子女的任性,在学习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呢?当女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时,我才明白不是我会教育,而是书会启迪。
女儿上小学前最喜欢一本叫《幼儿智力世界》的杂志,里面的好多故事女儿到现在还津津乐道。那时,女儿读完一个故事,总喜欢缠着她爸爸演一遍。
“小朋友,你怎么了?”
“我病了,我病得很重。”
“你有什么愿望?”
“我想飞到天上看看。”
“来吧,坐我背上,我带你飞上天。”爸爸张开硕大的手臂,模仿绿鸟的翅膀。女儿幸福地爬在爸爸的背上,在屋子里转圈圈。精彩对话在父女间展开。
——我们飞上蓝天。
——碧空如洗,白云悠悠。
——我们飞过森林。
——流泉飞瀑,古木苍天。
——我们飞过田野。
——炊烟袅袅,麦浪翻滚。
“小朋友,你感觉好点了吗?”
“我全好了,谢谢你,绿鸟!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因为你救了我,那天你拉住那个用弹弓射我的男孩,告诉他‘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不能伤害鸟。”
通常情况,还要换角色演一遍,女儿当然背不动爸爸,爸爸就拉着女儿的衣裳傻兮兮地跟在后面,女儿张开小手臂在前面笑呵呵地“飞”。就这样,父女俩演不讲卫生的《猪小弟》,演科学童话《小恐龙》,演充满智慧与想象的《南瓜屋》……
在读与演中,女儿懂得了善良,学会了坚强;父母懂得了陪伴,明白了责任。在每个孩子必经的叛逆期,女儿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激烈,还是和我们有说有讲,亲密如友,我知道是我们的爱牢牢地牵着女儿成长的心。正像女儿在作文中写的那样:爸爸妈妈不打麻将,下班的时间就陪我读书玩耍;爸爸妈妈不参加酒局饭局,我的三餐就有了妈妈的味道爸爸的亲情。
爱读书的孩子运气不会太差。女儿也一样。
三年级时,女儿一句“我的牙齿宝宝不喜欢挤在一起,妈妈叫我‘稀牙齿’,我认为这正是我最可爱的一点。”让阅卷老师忍俊不禁,给她打了满分。
四年级时,女儿成了同学中的故事大王,很多同学因为喜欢她讲的故事而喜欢她,和她成了好朋友。
六年级时女儿随我转到一个发达乡镇的中心小学,因为回答全班同学都不知道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是谁”,被语文老师大肆表扬。随后因为流利的英语和在“经典诗歌背诵”中脱颖而出,在中心小学成了“明星”。
后来,女儿读书一直顺顺利利,成了朋友圈中最听话的孩子。这时我总想起了那些年女儿因贪玩背不好诗词时,被她爸爸责罚时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想起了女儿五岁时在保山一中外面的旧书店因随口背了一首诗,被来买书的一位中年人夸“小朋友真厉害”,女儿炫耀地背了十多首。中年人指着一中说:“小朋友,以后就来这里读书?”女儿问:“这学校好吗?”爸爸告诉她,这是保山最好的学校。后来,女儿真的考进了保山一中,并从这里考上一所知名大学。这时候,我才知道:
读书会在快乐中起航,但读书一定是要吃苦的,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收获不到读书的快乐。孩子在读书时受到的所有责罚都是爱的赐予。我不再为女儿因不认真不专心读书责罚她而内疚。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喜欢书的父母养不出文雅的孩子。陪伴孩子读书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毅力。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些付出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的付出,还包括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陪伴,包括陪伴孩子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最大的愿望是愿天下所有父母都有一个手不离卷,心存善良的孩子;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书香四溢的家庭。
文:董会平、李国才
图:网络
编审:李显耀
责任编辑:杨冬燕刘自明
-
E-mail:bsrb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