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这两年才翻译引进的书的解读。全文篇幅较长,需要一些时间阅读。当然您也可以购买原书自己读,读后再来看这篇解读,也欢迎批评和指正。
《园丁与木匠》(TheGardenerandtheCarpenter:WhattheNewScienceofChildDevelopmentTellsUs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sandChildren),作者是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所以书的副标题说的很明确,作者本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书里说的是这一方面的最新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亲子关系见解。本书涉及的儿童年龄基本从出生一直到青春期。由于篇幅比较长,我先把要讲的议题放一个提纲在前面:我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些“育儿专家”
家长是一种关系,不是一种角色,一种工作或一个动作
童年之风险解决方案
孩子学东西:你和他关系好不好,你自己行不行
孩子玩的时候在干什么
孩子玩应该孩子爱玩
六岁前和六岁后学习的不同
进入青春期
我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些“育儿专家”
我个人不太花时间和日常生活的“育儿专家”们交谈甚至请教。原因如下:我觉得绝大部分的言论都是想当然的,先定好结果,再找建议,最后想出原因,然后反过来叙述一遍给家长听。逻辑关系上,既不是充要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有的时候连充分条件都不是。绝大部分是以偏概全的,没有对比实验和大规模的样本统计作支持的。例证本来就不严谨,何况还是孤例。我根本不相信教育这件人类研究了几千年的事,短期会有大批颠覆性的成果出现。如果真用例证,这么多年来,有出息的人,有爱阅读的,有专注兴趣的,有数学特别有天赋的,有父母教养好的,但没有哪一个是因为听了“育儿专家”的。......再说下去,我可以两万字都用来说“育儿专家”的逻辑谬误,但我今天的目的不是批判他们,而是想说,相比育儿专家,我们可能更需要像本书作者这样的,用实验,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得出来的启示或洞见。一般家长影响孩子,有三个方面:
提供遗传基因。必须要说,智力之类的素质是可以遗传的。有过这样的研究,统计那样父亲生下孩子之后就死了或跑了,反正从来没有照顾过孩子一天,排除了父亲的任何后天影响,这个孩子的智商和父亲的收入水平之间都有一个正相关。这一点你什么都做不了。
提供家庭环境。中国几乎所有家长都很重视子女教育,美国则是明显的阶级分化:中产阶级家长非常重视孩子,他们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包括将来的成就,都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好得多。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问问题能得到家长的回答,想去博物馆能去,想学什么课程能学。这些事情只要是有一定条件、有一定责任心的家庭都能做到,你不用看育儿指南。
具体操作方法。这才是育儿指南大显身手的地方。而科学研究的数据很清楚地表明,具体的育儿操作方法根本不重要。
科学研究的数据表明:你是个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重要得多。你是个什么人,你和孩子是什么关系,才真正决定了你对孩子做的起了什么效果。我们应该在孩子那是什么人?我们要建立怎样的关系?进而能够给他们的教育学习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读《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国人讲究要掌握“术”,要先理解“道”,我们在孩子学习上如此,育儿也是如此。想要知道怎么对待孩子,你得先知道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想要帮助孩子学习,你得明白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原理。本书高普尼克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怎么学习、怎么探索的研究很深,以前出过一本著作叫《宝宝也是哲学家》。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当今任选一个人问,那就是她。在育儿专家看来,育儿是一项可以按照说明书操作的工作。而在高普尼克看来,育儿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的艺术。家长是一种关系,不是一种角色,一种工作
童年时代,小孩到底应该干什么?
Parenting有什么用?
Parent已经动词化了,它的动名词parenting——意思是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操作,在中国有两个对应的词,小的时候,叫“育儿”,大一点叫“鸡娃”。我们在此文用parent是指“育儿”,后文对大孩,我们就直接使用“鸡娃”。parenting(育儿)常讨论什么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小娃睡觉,是应该跟家长一起睡——育儿术语叫co-sleeping——还是自己单独睡一个房间?有些育儿专家会告诉你,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独立睡。也有些育儿专家说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还是应该一起睡,给孩子更多关爱。两派专家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理论,当然是我之前说的“想当然”式的。或者是罗振宇式的先射箭再画靶子式的。科学研究的事实是孩子小时候跟不跟家长睡,对他长大以后的性格、能取得什么成就,根本就没有影响。高普尼克说parenting在科学上几乎没用,不但没用而且还有害。越来越流行的育儿指南并没有改善孩子的人生,而是直接毁家长的人生。根本问题在于,孩子并不是你parenting的产品。家长跟孩子,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操作,不是只是“育”,也不是只是“鸡”。做家长不是做木匠,而是做园丁,是提供良好的环境,让生命自己好好成长。那这个关系应该怎样呢?首先你得知道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童年之风险解决方案
长时间童年的用处
动物界有一条普遍规律是未成年期越长的物种,智力水平越发达。
哺乳动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动物长,灵长类动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哺乳动物长,而人类的未成年期则是最长的。不但是身体,人类大脑也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鸟类学家早就观察到,早熟的鸟,比如鸡鸭鹅,生下来没多久就能独立生存了,但是智力水平不行,只会觅食。而像乌鸦和鹦鹉晚熟,有一种乌鸦甚至需要被乌鸦父母照顾两年,这种乌鸦的智力水平比一般鸟高得多,我们常听说的在瓶子里放石头喝水的鸟类主角就是乌鸦。不用为生计发愁,每天吃饱了除了学习就是玩,这是未成年人的特权。人类小孩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擅长被多个人关爱——不仅父母喜欢他,爷爷奶奶、连周围陌生人都喜欢他,他能从很多人身上学到东西。而人类中的成年人对此则是欣然接受,心甘情愿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服务保障。人类每一胎基本上就生一个孩子,都是精心养育,而且一养就是好多年,简直是做父母的把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孩子了。当然这么做的回报也很大,人类一代比一代强,而且超长的童年使得人类更善于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策略
人类这么长的未成年期并不是几十万年前就有,有理论认为未成年期显著变长是源自地球在五万年前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当时的人不得不到处迁徙,不停地面对新环境。从那时候起,人的生活主题就是变化。怎么适应变化呢?更长的童年,就是人的风险解决方案。如果环境永远不变,你只要会一种谋生技能就行了,就好像小鸡会吃地上的虫就行。如果环境复杂多变,你就最好多掌握几项技能、甚至最好还能自己发明新技能才行,你最好变复杂,你最好以后能自己学习。学习一项技能需要专注,而变复杂需要在各个方向探索。可是如果你整天探索这个探索那个,不老老实实赶紧学个实用的,你靠什么生活呢?答案就是靠父母,资本就是童年。所以父母的任务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探索。他们可以无责任地随便折腾,变复杂,以期适应未来多变的环境。六岁前学习:你和他关系好不好,你自己行不行
讲到大多数人现在关心的学习了。先说说六岁前的。我们的幼教选项不应该是那些有表演属性的,比如跳个舞,或背个唐诗。六岁以下的幼儿到底应该学什么呢?为什么你让他学的他不学呢?为什么他不听你的话呢?孩子最想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么工作的,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怎么回事儿。他们的学习效果,取决于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以及孩子感受到的你行不行。高普尼克说,学习有三个渠道:
自己摸索和试错。所有动物都会这种学习方法。这个东西能不能吃,那个东西怎么用,试。
模仿。看看别人怎么做的,自己模仿一下,这个只有高等动物——包括大猩猩和某些聪明的乌鸦——才会。人类儿童非常善于模仿,下面有特别有意思的实验
第三个渠道是听讲,这个只有人类会。
一定要注意,儿童不是摄影机,他们非常积极主动,即使是在模仿。这里只说后两条。人类孩子善于模仿,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模仿大人的表情。而且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你这个动作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模仿你。通过模仿,孩子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平台的中间有个玩具小汽车,两端分别有个障碍物。小汽车如果撞在左边的障碍物上,小汽车就会发光;撞右边的就没反应。实验人员就当着孩子的面操作这个小汽车,有时候往左边撞有时候往右边撞。结果哪怕是两岁的小孩,当你把小汽车交给他的时候,他都会专门撞左边那个障碍物,好让车灯亮。他不是模仿你所有的动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动作。还有个实验。实验人员把自己的手绑起来,走到一个电灯开关前面,用头去撞那个开关,把灯点亮。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他也想去开灯,但他不会用头撞,而是用手。孩子知道那个实验者之所以用头,是因为他的手不能动!而在另一个场景中,实验者的手是自由的,但是故意不用手,用头把开关给撞开。结果这时候孩子的模仿就不用手了,也是用头!这是因为孩子一看你有手不用,他能分析出来,也许用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所以人类儿童的模仿是把动物界的模仿行为给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能够识别一件事儿的目的性,能做复杂的推理。这里面有个关键。孩子模仿的对象,必须得是人。还是前面那个撞小汽车的实验,如果没有实验人员,而是弄成一个小汽车自动运行的短片,那孩子就不会模仿。哪怕你是让一个机器人去做,孩子也不会模仿。孩子只模仿真正的人。最好还是关系亲近、跟他相似的人。两个实验人员在一个美国小孩面前做动作,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法语,孩子会模仿说英语的那个人的动作。所以你跟孩子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孩子随时都在观察你,他不只模仿那些你想让他模仿的事情。下面再说第三条,听讲。现代人教育小孩最常用的办法还是对话。对话,也是少数几个能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家长的干预方法。美国中产阶级的家长因为跟孩子说话多,孩子词汇量会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很多,而这是一个重要差别。孩子为什么总爱问问题?以前有的育儿专家说可能他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科学家的说法是小孩问问题是因为他想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更广的了解。我们希望能传达给孩子一些知识,但是孩子非常挑人——不是什么人跟他说什么东西他都信。心理学家很早以来就把小孩跟大人的关系分成三类。要想知道你是属于哪一类,最简单的办法是做个幼儿园接送测试。假设你是一个妈妈,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下班再接回来:“安全型”的孩子,你送他到幼儿园、离开他的时候,他会对你依依不舍。他不想让你走,但是你走了也就走了。你去接他的时候,他看到你来会非常高兴。
“回避型”的孩子,你走他无所谓,你来了他也没表现出有多高兴。但是有心理学家后来做过测试,发现回避型孩子每次离开家长和见到家长的时候,心跳都在剧烈加速!孩子实际上有强烈感情变化,但是因为他跟家长关系很疏远,他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焦虑型”的孩子,离开妈妈的时候简直是难舍难分、强烈哭闹,然后见到妈妈也哭闹,根本没法哄,就好像极度地需要爱一样。
孩子是哪种类型,取决于家长。事实上有的孩子可以跟这个人是一种类型,跟那个人是另一种类型。对于这三种孩子,家长想要通过对话来教孩子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的接受程度非常不一样。比如拿四岁小孩做实验。实验中拿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的东西给他看,比如说是一张软盘。妈妈跟孩子说,这东西叫“存储器”,而一个陌生人说,这东西叫“软盘”。你猜孩子会听谁的?安全型的孩子听妈妈的。他跟妈妈关系好,他相信妈妈的话。但在另外一个测试中,有个玩具,既像是一只鸟,又像是一条鱼,总体更像是一只鸟。那你说这个东西到底是鸟还是鱼呢?妈妈说这是鱼,陌生人说这是鸟——安全型孩子在这个情况下,会选择听陌生人的。他爱妈妈,但是他更爱真理。他能看出来这个东西更像鸟,他不会盲目听妈妈的话。安全型孩子的学习模式非常健康。回避型孩子会怎么做呢?面对第一个问题,他有同样大的可能性听妈妈的或者听陌生人的。妈妈在他心目中并没有更大的权威。那可想而知,面对第二个问题他就更不相信妈妈了。焦虑型孩子在两个实验里都相信妈妈。妈妈说啥都是对的,他不顾客观事实。实验表明两三岁的小孩就已经善于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如果一个人讲述知识的时候很自信,表现出很擅长做这件事,小孩就会倾向于听他的话。小孩对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还强烈,如果这个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这也印证了我说的,对话教学中的那个教的角色,一定要足够有知识,足够体系宽且深。这就是为什么假模假样地向孩子灌输知识没用。孩子能分辨出来你的矫揉造作虚张声势或者临时抱佛脚。要让他相信你、听你的话,要问你自己行不行。孩子玩的时候在干什么
六岁以下儿童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玩。之前有过家长问我,六岁的儿童科学启蒙怎么做?我的回答也是:玩!玩就能感受到引力,加速,速度。玩就是探索,玩就是感知。但是要强调的是,玩本身,就是没有什么目的,就不是“刻意”的。孩子为什么非得玩呢?关于玩的研究以前非常少,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算有了一定的认识。高普尼克本人和她的学生,就做了大量玩的实验。高普尼克对玩的理解,是全面的。孩子的玩一共有三种:跟别的孩子玩、玩玩具、和假装。跟别的孩子玩
这种玩法是人跟人玩,可以叫“打闹”。比如几个小孩在一起打闹、互相追逐嬉戏。
打闹都是用特别夸张的动作,表示这是开玩笑不是真打。高普尼克还说,打闹都是双方轮流进行,我打你一下,你也打我一下,大家都有演练机会。
但打闹不是训练。打闹的好处在于学习社交互动。
不让孩子玩太残忍了,所以科学家都是拿老鼠做“剥夺玩的权利”实验。如果一只老鼠从来没和别的小老鼠玩过,它往往也会做各种技术动作——但是一旦跟别的老鼠互动,它不知道做各种动作的时机是什么。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那么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小孩从小都没有跟别的孩子打闹过,他到了社交场合就会表现得很笨拙,他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
打闹,是一种社交练习和尝试。
玩玩具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主要成就在科学哲学)说,作为科学家,如果你看到有数据不符合你的理论,你应该对这样的数据特别感兴趣。所谓探索,就是要寻找各种意外。孩子玩玩具,也是在探索意外。有人观察,哪怕是11个月大的婴儿,都有这种探索精神。比如说看一个球打到墙上又弹回来,婴儿看多了就会觉得这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