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三年,R系列一直都是OPPO的主销机型,而大多数人之前对于R系列印象,其实是数不清的大牌代言人,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但从年下半年开始,OPPO的风格明显在发生改变。
从FindX开始用伸出式结构和结构光解锁展示黑科技,宣布“真·旗舰”系列的回归,昨晚发布的R17系列也一改之前OPPO发布会的风格,没请明星,只是在一个特殊设计的活动产地内把产品放在核心,突出产品特点。R系列也不再是那个用中端硬件堆出来的水桶机,OPPO开始尝试把更多的新技术用在R系列这一主力产品系列上,试图去突出自己产品的特点。
在发布会前一周我拿到了R17,用了一周时间,总体感觉,这款被称作R17的产品其实更适合称作R15s,是一款全面升级的R15产品,但事实上,R17对比R15,确实要在产品层面有更多亮点,值得拿一个全新的名字而非s来称呼,而在发布会上手才上手到的R17Pro,其实更是OPPO在用一些新技术希望能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再划分出一个更为细分的定位区间的产品,三摄的设计也可能会成为明年整个国产智能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先聊聊R17吧。有几个看产品信息不易发觉,但上手后感受非常直观的提升点。
首先是屏幕外观,水滴屏比刘海要更加美观,会非常直观提升R17的正面屏占比观感,另外R17整个系列的屏幕下巴都进一步收窄,观感上非常接近OPPO在FindX上使用的COP封装技术,就是这一上一下的两个收窄,让OPPOR17的屏占比比R15高了一些,达到了91.5%,屏幕尺寸也从6.28英寸达到了6.4英寸。
其次是机身工艺,虽然R17还是使用的金属边框加双面玻璃的设计,但是玻璃与金属边框之前的塑料包边被去掉了,这样对于品控的要求无疑是更高的,但带来的体验感觉是,整机的一体性会进一步提升,手感也会更好。而R17Pro则使用的是3D玻璃,玻璃的弯曲程度更大,与金属边框接合后握持感也会更好,会让人感觉机身变薄。
但有一点我认为需要反馈给OPPO的是,虽然出厂自带贴膜是个挺贴心的设定,但贴膜的边缘真的有点划手,会非常影响上手质感。
除了边框的结合处做了调整,OPPO在背壳的颜色工艺上做了改变,就不拿文字说了,看图都能看明白。我个人感觉之前R15的颜色处理“略硬”,这一次R17的背壳颜色会更柔和灵动一些。
最后一点值得说的提升就是屏幕指纹。这应该是今年到现在最接近传统电容指纹识别的屏下指纹技术。一点就亮的识别速度让我第一次觉得屏下指纹从噱头已经走到了可用甚至说是实用的地步。
除此之外,R17系列就是在基础硬件性能上的提升,从骁龙换到了,与相比,CPU单核性能略有提升,多核基本持平,GPU和AI性能有明显的进步,同时功耗和发热均略有下降。
哦对,还有一点,就是R17系列首发了第六代大猩猩玻璃,抗摔性能更好。
R17的提升相对比较常规,而R17Pro则明显可以看出,OPPO已经开始盯上了四千元的价位区间,为了能在这个价格区间站住脚也花了不少心思。
R17Pro后置三摄,支持5米以内的范围内实现高精度的3D建模,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暂时还是噱头大于实用,但后置相机的传感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主摄采用了单像素尺寸更大、支持全像素对焦的索尼IMX,镜头采用了类似GalaxyS9、Note9的可变光圈,弱光下使用超大的f/1.5光圈来提高进光量,光线良好时使用f/2.4光圈实现更好的解析力。
我个人认为R17Pro最大的产品优势是可以半小时把手机充满的SuperVOOC快充,毕竟这个功能之前只在超级闪充的FindX上面才用到。
当R17Pro把售价推到元,OPPO实际上在进行一场品牌升级的大冒险。从两千元档的入门系列A系列,到三千元档的R17,再到四千元档的R17Pro和五千元以上的FindX,OPPO算是终于把所有的定价区间做齐了。
另外一方面,虽然R17Pro弥补了之前OPPO在四千元价位上产品上的缺失,但现在这个产品主打的差异化是否能让消费者愿意去买单,我觉得还是要划上个问号,另外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R17Pro在定价层面上可能与FindX产生的交叉,依然可能会让OPPO吃到这次“消费升级”的苦果。
但对于OPPO乃至国内TOP5厂商来说喜闻乐见的是,国内消费者已经逐渐接受四千元甚至定价更高的国产手机产品,对于很多城市用户来说,三千元的定价区间已经是购买一款智能手机的入门选择,人们愿意多掏一两千块钱,为产品层面有更多创新或者是直接提升的使用体验而买单。
R17这个常规升级已经体验到了,等九月底,看看R17Pro的实际产品素质和市场表现,基本就能判断OPPO这次的消费升级是不是成功了。